[中國藝術報]看圖識莫言別把文學看“斜”了
日前南京某小學五年級語文期末考試中,一道試題給出了莫言的照片,令學生指認“他是誰”,有學生答“趙本山”,有學生答“周立波”,還有學生干脆做出了看圖說話式的描述:“這個人好像很驕傲,因為他斜著眼睛看人……”在百度搜索欄中輸入“莫言”、“小學生”字樣,結果顯示,莫言的名字出現在不止一校、不止一科的小學生試題中,是否繼杜甫、元芳之后,大作家莫言也忙起來了?
由千奇百怪的答案可見,部分小學生對娛樂名人的關注度遠遠大于這位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學校通過考試讓學生認識莫言的良苦用心值得肯定,但這樣的命題方式讓我想起在網絡上盛傳多年的某高校選修課期末考卷。由于大學選修課常常有人翹課,為檢驗學生出勤情況,試題給出四張人物照片(其中不乏娛樂明星),要求學生選出本選修課的授課教師,如果沒記錯的話,這題的分值也頗可觀。對此,人們的態度大多是啼笑皆非,可笑的原因無非是,這樣一道選擇題的潛臺詞是:上選修課的目的就是認個臉熟、混個分數。反觀今天這道讓小學生辨認莫言的題目,似乎有那張選修課試卷的影子,可論者大多關注小學生試卷應不應該考“莫言”和小學生不認識“莫言”有多大過錯,似乎忘了“認識莫言”這個命題本身的真偽——何為認識?怎樣的認識于教育是有意義的?出題者是否也認為,學生只要熟悉這張臉就足夠?這似乎又陷入了某種悖論:試圖引導學生關注非娛樂化信息,但“看臉認人”卻又是娛樂新聞常用的手段。
這張照片或許會載入很多教科書,會成為歷史,而對于歷史書上的人物,沒有人會去評價他是否“很驕傲”、是否“斜著眼睛看人”。童言無忌,卻道出了一個事實,莫言之于我們,還并未成為歷史,他所代表的中國文學乃至文化的現實與我們同在,作為和他處在同一時代的人們,輕易地將之簡化為一張人物照片是膚淺的,莫言可以是一部《紅高粱家族》,一句關于文學創作的箴言,也許這都不全面,但如果僅從一張照片來認識莫言、看待文學,是否也會淪為“斜著眼睛看”,乃至把文學看“斜”了。有人說中小學試題中出現莫言是與時俱進,但我們是否只能以這樣的方式讓學生走近他?一些成年人也不過是在幾個月前才分清《白鹿原》和《紅高粱家族》的作者是不同的人,小學生不認識莫言的樣貌又如何?
與其用考試這一“法寶”強制學生了解而又并不甚解,不如將莫言作品納入各種推薦閱讀清單,至于學生何時去讀他,則需依據其自身的成長程度和文學積累而定,潤物細無聲本是教育的天性,這又與作家的秉性不謀而合,我想每一個作家都愿意成為這樣一種存在:人們未必知道他長什么樣,卻與他的文字相熟已久形同至交,他的創作深深滲透這個民族的文化血脈,在他書寫過的這片土地上一直都有他的傳說。
(編輯: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