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藝術報]“舌尖上的京劇”走紅網絡的啟示
冒雪出塞的昭君紅衣映著白雪,成了一盤糖拌西紅柿;《霸王別姬》里的虞姬自刎,躺下變成一條紅燒魚;白娘子、許仙和小青分別變身白小方、許紫薯、青小團,對應的美食則是奶油蛋糕、紫薯團以及青團子……近日,網友“胖不墩兒”在微博上發布的一組“Q”版的“舌尖上的京劇”系列漫畫迅速走紅,引得無數網友在驚呼“京劇原來也可以這么可愛”之余,對古老的京劇又有了新的認知。
在人們的印象中,“可愛”似乎是和有著“高雅”、“傳統”標簽的國粹京劇相去甚遠,年輕人也是因著這些距離而對京劇望而卻步。而“舌尖上的京劇”則將萌態十足的京劇人物化身為碗盤中的中華美食,以可愛的畫風混搭出了別樣的“京劇style”,潮范兒加上“Q”味兒,也難怪會引無數青年競折腰。有網友說,這些漫畫起到了通過現代符號傳播國粹藝術的作用,對此筆者深表贊同,也為網絡上能夠刮起國粹風而感到欣慰。
不可否認,京劇要適應年輕人的審美和喜好,自身要跟上時代的發展,而眾多京劇演員也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努力進行著嘗試和創新,吸引了一大批年輕觀眾。然而在此之外,京劇的傳播非常重要。身為戲迷的“胖不墩兒”以巧思將京劇知識和美食、漫畫糅合在一起,就碰撞出了四射的火花——不僅改變了京劇以往“一臉嚴肅”和“高高在上”的形象,也讓年輕人親近了國粹,不失為一種好的傳播模式。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梅葆玖就曾提交過推廣動漫京劇的提案。梅先生認為,通過動漫向青少年傳播京劇是一個很好的方式,堅持下去,京劇就會走向更大的群體。而“舌尖上的京劇”的躥紅也再次證明,通過動漫的形式讓青少年接受傳統文化的熏陶更易收到效果。
一部《舌尖上的中國》讓各地美食著實火了一把,一部青春版《牡丹亭》激活了昆曲這個劇種,“舌尖上的京劇”也拉近了更多年輕人與京劇國粹之間的距離。當然,正如“胖不墩兒”自己所言:“如果使勁挖掘京劇內涵的話,只看幾眼戲是做不到的,但是只要觀眾愿意接近了,總有機會發現京劇的魅力”。衷心希望更多的年輕人對京劇產生興趣,如此,古老的京劇就會擁有更多的年輕“粉絲”,才會得到更好的傳承與發展。
(編輯:子木)
· | 河南:京劇進京演出主打“青春牌” |
· | 形美神存——京劇《洛水伊人》觀感 |
· | 現代京劇《華子良》:經典老劇傳遞正能量 |
· | 戲曲戲歌:“一舉三得”進校園 |
· | 魅力《京劇》,雅俗共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