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京劇》劇照
京劇作為國粹,知道的人多,了解的人卻少,往往是少數行家自得其樂,大量外行不明就里。而近日,央視播出的紀錄片《京劇》多面展現了京劇魅力,使這門被冠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之名的古老藝術,穿越歷史往事的煙波,突破審美習慣的隔閡,生動亮麗地站在廣大觀眾的面前,引發(fā)了專家學者以及普通觀眾熱烈探討,可謂“內行溫故,外行知新”。
在精神層面?zhèn)鬟f“正能量”
涉及京劇藝術的歷史事件和專業(yè)知識龐雜浩繁,遠非短短八集的容量可以盡述,因此,在有限的篇幅里,角度的選取就和立意的深度緊密聯系了起來。而《京劇》選擇呈現的內容,在介紹知識的同時,還為人們傳遞了精神層面的正能量。
例如第三集《借東風·傳承》,生動記述了京劇的學藝情況,很值得青少年觀看。以富連成為代表的傳統(tǒng)科班,秉承“打戲”的教學方式,以殘酷體罰敦促弟子成才。說起“打戲”,諸多受訪的專家、演員心有余悸,中國藝術研究院的劉滬生這樣描述:“坐科八年猶如十年大獄”,而年邁的化裝師馬玉秋回憶起學戲被打,至今仍辛酸抹淚。片中給出了一個有趣的對比:燕京大學畢業(yè)的戲劇家焦菊隱創(chuàng)立的中華戲曲專科學校,則不讓體罰學生,試圖讓學員輕松學戲,但卻事與愿違,學生不僅不好好學,竟還毆打老師,學校無奈之下也只好改回“打戲”,學習效果大大提高。
過于殘酷的體罰固然絕不足取,但《京劇》講述的故事卻告誡今人,用功是成功唯一的途徑,“梅花香自苦寒來”的刻苦態(tài)度將永不過時。
第七集《荒山淚·江湖》,則介紹了舊時京劇藝人的謀生狀況,其艱苦的境遇彰顯出這個群體讓人敬佩的風骨和氣節(jié)。“跑碼頭”是指京劇藝人奔波趕場謀生,匆忙漂泊是他們的生活常態(tài),而“拜碼頭”是指到達演出地點后,需要向當地的豪強勢力報到,免得惹出亂子,委曲求全是他們的從業(yè)必需。片中列舉了多位被豪強欺壓至死的藝術家,讓人扼腕悲嘆。然而,即使在這般惡劣的生存環(huán)境中,京劇藝人們卻堅守自己的道德。名家要角兒,如蓋叫天,為保同臺演員安全,寧可自己受傷,成就了斷骨再接的威武佳話;而配角龍?zhí)祝缵w黑燈,表演高臺吊毛,堅持假戲真做,以至每次都昏死過去,最終在舞臺上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通過一個又一個悲壯動人的故事,《京劇》向觀眾展示了正氣凜然的中華血性。
理性之筆,動情之處
作為一檔面向大眾的節(jié)目,《京劇》的知識定位較為全面,既不局限于曲高和寡的專業(yè)研究,也沒有流于嬉笑怒罵的坊間娛樂,而是以理性的方式,講述動情的故事。
《京劇》對第一手資料的搜集和呈現讓人印象深刻。例如講述馮玉祥進京之后大唱三天堂會的往事,片中邀請的專家是當年親身參與過此次演出的宋寶羅,他回憶了當時的場景、表演的狀況,以及受到了夫人獎賞的細節(jié)。再如,片中出現的畫作《同光十三絕》、杜家祠堂建成時的影像資料等,都是非常珍貴的第一手資料,極具學術價值,很值得關注。
然而,由于歷史久遠,一些人物和事件已經無法以第一手資料的形式呈現,片中則出現了很多精致的場景還原,例如介紹梨園祖師唐明皇,再現了唐時景象;介紹霸王金少山,則以演員演出其事跡,讓觀眾聽解說詞的同時,也能看到金少山的喜怒哀樂。這些生動的場景,使敘述不再枯燥、抽象,塵封往事宛在眼前,形成了史料呈現與場景再現的有機結合。
《京劇》播出后,一方面專業(yè)人士對其中知識展開了熱烈討論,例如內廷供奉譚鑫培究竟是幾品,中國第一次話劇演出是否確是在上海演出的《黑奴吁天錄》,掀起了一陣學術熱,諸多爭議,未必能統(tǒng)一定論,但京劇卻實在地受到了人們的關注;而另一方面,普通觀眾也能愉快地觀看節(jié)目,例如第五集《生死恨·抗戰(zhàn)》中,抗戰(zhàn)結束四大名旦復出后肥胖,被戲稱為“四大名蛋”,實在讓人忍俊不禁,成了整體理性風格的生動調劑。
紀錄片《京劇》把京劇帶到了人們面前。贊譽也好,拍磚也罷,光影流動之間,使這門被稱作文化遺產的藝術,再次青春煥發(fā)、廣為人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