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藝術報]都市青春劇應傳遞“正能量”
《北京青年》火了!這部都市青春劇繼在各地方衛視熱播后,近日又登上央視熒屏,其受關注程度可見一斑。其實一直以來,都市青春劇在創作數量上都保持著勻速增長,雖未出現“井噴”的創作現象,但每播出一部都會引發強烈反響。從2007年《奮斗》熱播后,有關“青春成長”主題的電視劇開始升溫,《我的青春誰做主》《蝸居》《北京愛情故事》《蟻族的奮斗》等都延續了這一類型,當下,則由《北京青年》繼續領跑這條“青春”路線,合力為都市言情劇翻開了嶄新的一頁。
“青春”和“愛情”是人們亙古不變的話題,也是影視作品必不可少的精神佐料,無論時代如何更替變遷,這兩大主題都不會褪色和過期,只是因時代命題不同,呈現差異化的階段性特征。當下的都市青春劇在遵循現實主義創作原則的基礎上,以客觀寫實的手筆對準當代青年的生活與情感世界,引發了“80后”一代人的深層情感共鳴和人生體悟,也為電視觀眾起到了心靈雞湯式的情感宣泄作用。比如《北京青年》中家長與子女的觀念代溝、青年自主創業的艱辛以及社會就業壓力等社會熱點問題的刻畫,留給觀眾的就不只是短暫的苦痛呻吟,而是難能可貴的人生體驗。
而在筆者看來,都市青春劇能夠迅速走紅,除了“愛情”與“青春”主題的永恒性外,還存在諸多現實性原因。21世紀,由于社會和時代的特殊性,“80后”青年一代成為全社會關注對象,這一代人普遍面臨著嚴峻的就業壓力、生存壓力和精神壓力。剛剛邁出校園大門的他們,能力和學識受到金錢與權利的無情嘲弄,期望的落空讓他們倍感不適,曾經的一腔熱情被殘酷的社會現實逐漸澆滅,夢想與現實形成了巨大反差。未來的道路早已被父輩預設安排好,青春的朝氣和沖勁被家庭所禁錮。他們內心渴望著自由,渴望著重新接受青春的沐浴和洗禮,都市青春劇將他們的心聲和渴望用影像的方式呈現給觀眾,對青年一代的精神困境和現實困境進行了真切撫慰,因而使得這些作品備受觀眾推崇。
但值得注意的是,都市青春劇能夠以細膩的手筆對準青年群體的集體困境是藝術的幸事,但如若只停留于淺嘗輒止般的再現,就會失去藝術批判的鋒芒。影視藝術的旨歸不應單純局限于反映現實,而應當超越世俗審美、引領時代價值。都市青春劇應當在“揭出病苦”的同時,為困境中的青年人尋找出路,為青年觀眾提供“正能量”的指引,減少“負能量”的輻射,這樣方能營造出綠色健康的熒屏,實現影視藝術服務大眾的藝術使命。
(編輯:曉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