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來哦,一定再來哦!”6月28日,在陜西省鳳翔縣,當中國文聯抗震救災“心連心”慰問藝術團最后一場演出結束時,當地老百姓拉著藝術家們的手,用最質樸的語言表達著心愿。揮手,再揮手,望著站在太陽地里久久不愿散去的老鄉們,藝術家們激動地說:“這里的觀眾太可愛了!‘心連心’絕不是一句空話,它是相互的,是最貼切的,它表達了我們的心聲。”
陳倉:民間歌舞 傳達堅強
由于觀眾實在太多,本定于26日晚在陳倉區陳倉苑廣場的演出臨時挪到了陳倉區園丁學校旁的空場上,這塊連夜辟出的平整空場上聚集了近6萬名陳倉區老百姓。
3個由當地群眾表演的互動節目給藝術家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由陳倉區職教中心教師合唱隊合唱的《我們眾志成城》、《讓世界充滿愛》令不少群眾熱情跟唱;寶雞市新聲劇團的袁錄科、田箐榮演唱的西山民歌《揚燕麥》水平了得,此節目曾獲過中國民族民間歌舞精品展演“金荷花”獎;陳倉區民間藝術團田宏軍、楊寶國表演的陳倉社火《趕犟驢》曾赴德國、泰國、澳大利亞等國家進行文化交流演出。陳倉區民間藝術家的表演給慰問團的藝術家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們稱贊說,由此可以看出陳倉區的群眾文化生活搞得有聲有色,而且當地格外重視民間文藝的保護。從這些民間藝術家和那么多熱情的觀眾身上,看到了震后陳倉人的樂觀向上,堅強不屈。
鳳縣:翻山越嶺 送去歡笑
鳳縣距四川汶川縣直線距離385公里,離青川縣直線距離188公里。據縣領導介紹,5月12日四川汶川大地震波及鳳縣時強度為7級左右,震感十分強烈;之后又有多次較強余震波及,全縣工農業生產特別是群眾財產遭受了巨大損失。慰問團藝術家們6月27日上午從寶雞市區出發,經過3個多小時的車程,翻越秦嶺抵達鳳縣。
下午2點,慰問演出在鳳縣體育場舉行,近5萬名當地群眾頂著烈日早早就來等候。他們對記者說,自己從沒有親眼看到過這么多藝術家來到自家門口表演,從沒有在現場看到過京劇、昆曲的表演,快板書、相聲只是在電視里看過。據了解,鳳縣體育場10天前還搭滿了抗震棚,如今大家又聚在這里,但不同的是這次是中國文聯抗震救災“心連心”慰問藝術團的藝術家們千里迢迢趕來為大家鼓干勁、送歡笑。而鳳縣鳳州鎮民歌手蘇永吉演唱的鳳縣民歌《鳳縣的山水好風光》以及鳳縣旅游局職工表演的鳳縣羌族風情舞,充分展示了震后人民的樂觀精神,精彩的表演也令慰問團的藝術家們連連叫好。
鳳翔:頭頂烈日 為民放歌
來寶雞的日子里,當地氣溫持續攀升,在6月28日鳳翔縣舉行最后一天演出時,據當地新聞報道氣溫已達39.1度,酷熱以及暴曬,帶給大家最深刻的印象就是當地可愛的老百姓與這里的陽光一樣,“熱情似火”。
鳳翔古稱雍州,是華夏九州之一,被譽為先秦古都,而鳳翔縣也屬于寶雞地區此次受災較為嚴重的縣區之一。由于是周末,鳳翔縣的老百姓得知藝術家們來鳳翔演出紛紛前來觀看。約有6萬群眾來到現場,排成整齊方隊,其中有抗震救災優秀共產黨員代表,有醫療衛生系統的醫務人員及當地龍頭企業的工人代表,還有許多自發前來觀看的群眾。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慰問藝術團又不斷擴充力量。來自陜西省秦腔劇院的國家一級演員、戲劇“梅花獎”獲得者王新倉就是從鳳翔走出去的,他對當地的鄉親充滿了特殊的感情,當天他特意一早就從西安出發帶病趕到鳳翔,為鄉親帶來一首《西部放歌》;山西太原晉劇院副院長、戲劇“梅花獎”獲得者武凌云也是遠道而來,他冒著酷暑穿戴好全身行頭并化上彩妝,一絲不茍地演出晉劇《徐策跑城》;齊愛云剛剛隨另一支慰問小分隊在漢中演出結束,又趕到寶雞為大家演出,秦腔《祝福》表達了她對當地百姓的情誼。
勉縣:獻出真情 收獲感動
27日在勉縣的演出是中國文聯“心連心”慰問藝術團在陜西漢中的最后一站。藝術家們為了最佳演出效果,冒著近40度的高溫,頂著烈日,不顧連日來演出、趕路的疲勞,傾盡了全力;勉縣的3萬名觀眾也用最大的熱情來回報藝術家們的深情奉獻,感人的場面層出不窮。
勵志是歌唱演員在選擇曲目時最重要的標準。云南藝術學院音樂學院副院長王紅星演唱的《國魂》,是四川地震發生后新創作的一部作品。這首歌有著深沉肅穆的風格,在王紅星的演唱中體現出了一種撼人靈魂的巨大力量。在場觀眾以前并沒有聽到過這首歌,在演唱結束后,整個演出現場陷入了暫時的寧靜,然后突然爆發出熱烈的掌聲。記者看到,很多觀眾飽含熱淚,不停鼓掌。鳳縣一中的一位職工說,這首歌寫得好,唱得好,真正道出了災區人民內心深處那種堅定不移的信心與力量,感謝這首歌的創作者、演唱者,感謝他們把這么好的作品帶給我們!
藝術家帶給災區群眾以鼓勵,他們在災區所耳聞目睹的一切也讓他們深受感動。在這次地震中,勉縣遭受到巨大損失,數千間房屋倒塌,數萬間房屋成為危房,經濟損失逾億元。當地群眾面對天災所造成的巨大損失沒有絲毫氣餒的無畏精神,當地在抗震救災過程中各種催人淚下的動人事跡,深深地感染著慰問團的藝術家們。二炮文工團青年歌唱演員周強說,沒有來災區前,在電視上雖然也能了解到這里的情況,但遠遠沒有真正來到災區后受到的觸動大。災區群眾需要文藝作品的鼓舞,我們文藝工作者也從他們身上獲得了寶貴的精神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