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正行穩以致遠。4月6日至20日,由中國美術館主辦的“行穩致遠——張海八十以后新作展”在京展出,線上展覽同步開展。此次展覽展出作品百余件,包括楷書、隸書、篆書、行草諸體,幅式多樣,裝裱考究,作品絕大部分為張海先生進入八十歲后所創新作,是具有代表性的人書俱老的典型之作。展覽分設三個展廳,分別是“八十不倦”“三十而立”“與時偕進”。
由中國文聯網絡文藝傳播中心策劃制作的“行穩致遠——張海八十以后新作展”360°全景展廳同步上線,快跟隨小藝一起線上觀展吧~
守正行穩以致遠
——為“張海八十以后新作展”而寫
書法,肇于自然,關乎人文,映涵哲思,波及窮達。
書法之線連著古代與現代,有著內在文化生命的連續性;這條線,剛柔相濟,枯濕濃淡,變化無窮,以其創新性體現了無窮魅力;這條線,點劃時空,構建形態,神逮文字的天象地脈,飽含書者的信念與精神、智慧與情感,留下時代的審美風采。
張海先生多年游弋于書法的靈山道海,其間所蘊涵的創變之道、家國情懷、責任擔當早已默無聲息地內化為他的生命過程。
張海先生曾用三種角色對自己的書法人生做了概括:如影隨形的書法踐行者,資深的書法組織工作者,以及年輕的高等書法教育者。此三者,道出了張海先生一生的理想與追求。
在書法創作之路上,張海先生慎始敬終,行穩致遠,始終保持著一種求新求變之精神。他通過在“一筆草”“魏碑楷”“寫意篆”等方面的探索,實踐其根植于傳統的創新,以個體藝術生命的軌跡,呼應著書法史程的連續性,為氣象萬千的書法美學貢獻屬于我們這個時代的思考以及新的審美價值。1995年,沈鵬先生曾為張海的作品集寫過一篇序言,題目是《創造力的實現》。若就用“創造力的實現”審視張海先生之書風,其特點有三:一是,以漢隸為根據,以破體為路徑,融篆書、楷書、行草筆意為一體端莊大方的張氏“草隸”;二是,以魏晉為高標,用筆剛健,結體簡練,強調自然書寫,格調清新,妙趣橫生,別有一番情致的小字行草;三是,鋒破神聚,中側互用,虛實相生,筆影隨形,具有探索性的破峰行草書。在此,不妨引用張海先生榮膺第六屆中國書法“蘭亭獎”終身成就書法家獎時的頒獎詞:“書法五體皆工,入古而不為古法所泥,錘煉出新。他的草隸、行草書,刪繁就簡,形簡意豐,風格爛漫,在當代書壇獨樹一幟?!币陨弦觯菍埡O壬趥鹘y進行創新性發展和創造性轉化之成績的中肯評價。
張海先生也是一位善于思考的書法理論家。他針對書法當下現狀,立足書法發展路向,敏銳抓住書法“尚技”、代表作、評論、時代風格、打造時代經典等業界聚焦度與社會關注度很高的問題,研精覃思,發表了一系列文章并拿出可行性方案,以語語破的的卓識灼見在書法界、學術界擲地有聲。
張海先生還是一位書法教育工作者。年輕時,他就倡導成立河南書法函授院,面向全國培養書法人才,古稀之年又受聘鄭州大學擔任美術學院、書法學院院長,并創辦專業期刊,提供研究平臺,打造學術陣地。多年來,張海先生孜孜于傳道授業,為推動美術與書法學科建設與高等藝術人才培養,可謂汲引忘疲,獎題不倦。
隨著社會文化環境的改變,今天我們對書法家提出了更多要求——不僅在于推動本體之發展,還應與當下社會產生互動,乃至參與社會文化價值之形塑過程。此間,書法家的社會責任感當是重要內容。
張海先生正是一位杰出的書法組織工作者。早年,他采用引進來和走出去的思路,引領河南成為全國書法大省。履職中國書法家協會主席后,更是推出了一系列促進書法事業健康發展的新舉措,讓書界耳目一新。張海先生不僅出謀劃策,還捐資助學,扶困濟貧;獎掖后進,不遺余力,至今為西部培養優秀書法人才已逾千人。先生對書法事業的大愛,已化作一泓清泉,滋潤著書壇新秀茁壯成長,引領青年學子廣泛、深入學習中國文化。以文化己,方可以文化人。
書法之根本在乎人,在乎由技入藝,進而入道。此道,不僅在于方式、方法、規律,更在于德。所謂書道,實為做人之道。凡流傳后世而不朽之書法,皆與文相得益彰。文以載道,文如其人,而作為是藝術創作之主體——人,乃一切作品之本源。我對張海先生之書藝德行,素懷葵藿之心,后機緣具足有幸結識,交往日深。與先生同任全國政協委員期間,我們都提交了一系列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促進當代文化事業繁榮發展的提案。先生以藝履職,以德為人,令我感佩。
張海先生與中國美術館之淵源可謂深厚。從組織群展到舉辦個展,他書法生涯不同時期的重要作品,都曾在中國美術館亮相。張海先生亦受邀擔任中國美術館展覽收藏評審委員會顧問,對中國美術館事業發展給予大力支持,先后向中國美術館捐贈四十余件代表作、力作,豐富了中國美術館當代書法收藏序列。
向聞張海先生晨兢夕厲,出而見之事功。他循其性之所悟,求其學之所資,以日益無窮之功而開性悟學,業精于勤——每過幾年,就出一本作品集;每隔幾年,就辦一次新作展。張海先生就是以此方式督促自己在藝術的道路上砥礪前行,實乃吾輩之楷模,當學之典范。亦由是,今天我們方能于中國美術館看到“行穩致遠——張海八十以后書法新作展”,此展皆為先生步入耄耋之年后創作的數量可觀的精品新作。古人有“梅花香自苦寒來”,此語正可應張海先生之藝術人生。凡臨池學書者,當能感悟其個中甘苦。相信,通過展出作品,觀者可以真切感受到一位書法家螺旋式上升的登攀之路,并從這位書壇耆宿身上看到蓬勃的創造活力。
劉熙載《書概》有云:“書,如也,如其學,如其才,如其志。”書家張海,書如其人。他云程發軔,行遠自邇,致知力行,踵事增華,以自成一家的書風、書論順應時代之勢,回應時代之變,響應時代之喚,用拳拳赤子之心構筑起新時代書家的精神家園。
祝愿張海先生的藝術生命之樹常青!
中國美術館館長 吳為山
全景展廳
掃描二維碼進入全景展廳
走進展廳
“行穩致遠——張海八十以后新作展”360°全景展廳
作品選登
張海 《含情捻香聯》
張海 《李白<游泰山六首>之一》
張海 《秦觀·臨江仙·千里瀟湘》
張海 《唐詩二首》
張海 《蘇軾<寒食詩帖>》
張海 《老子<道德經>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