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大理石畫滄海賦
時間:2011年08月24日來源:作者:

天然大理石畫滄海賦
滄海賦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這是1700年前曹孟德寫下的著名詩篇,但用來形容眼前前這幅波瀾壯闊的畫卷真是太合適了,畫面十分清晰寫實,近景疏疏落落的礁石,質感逼真,礁石間海波流蕩,石堅水柔,石靜水動,相輔相成,怡然成趣;中景伸入海中半島凝重,氣勢如虹;遠景水天相接,略有霞光,平遠無垠。整幅畫動靜虛實結合,大氣磅礴,使賞畫者沉醉于壯麗的海波山色之中。
看了這幅畫,您可能會想,這是出自哪位丹青大家的妙手?事實上,這幅奇妙的作品,不是任何一個人畫出來的,而是出自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就是說,這是一塊純天然形成的畫,準確的說,這是一塊直徑1.1米的大理石上的花紋天然形成的石畫。別說您不相信,原來筆者也不相信這么漂亮的畫會是天然形成的,但當到了大理古城,看了大理石的開采、加工、切片、打磨拋光,看到大理石表面上那些美麗動人的畫面,筆者不禁為之震驚,并深深被天然大理石畫的神奇美妙打動了。在深入了解了天然大理石畫的形成過程、歷史地位、目前情況后,筆者決定,用目前最流行的方式--博客來給大家揭開天然大理石畫的面紗,從今天起,本博客將不斷推出一些精品天然大理石畫給大家欣賞,同時介紹大理石的相關知識,讓更多的人讓對它多一份了解,多一份關心。
說到大理石,首先要了解“大理”這個名稱從何而來。唐初,洱海地區“六詔”中的蒙舍詔勢力漸強,在唐朝支持下,于唐開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統一“六詔”,建立南詔國。開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南詔國都城由巍山遷至太和城(今大理蒼山太和村附近),此后又遷都羊苴咩城(今大理古城城西一帶)。公元937年南詔節度使段思平改國號為“大理”,理與治同義,大理就是大治的意思。從此,“大理”一詞便成為以洱海為中心的白族地區的專有地名。南詔與以后建立的三個王朝及大理國都城均定都于羊苴咩城。從公元8至13世紀的唐宋五百多年間(即從公元738年南詔國建立至公元1253年大理國覆滅),大理一直是云南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南詔、大理國的都城所在地。“大理石”這個名稱,要追溯到四百多年前的明朝嘉靖時期,據有關資料表明,明朝嘉靖以前,大理所產石料,僅稱為點蒼石、礎石、屏石、奇石、文石等,嘉靖期間,宮廷不斷征取大理的石材,使之大量留入內地,當時大理采的石也叫大理屏石,久而久之,人們便略去屏字,稱大理石,后逐漸流傳,到清代以后便成為比較通用的名稱,現在國內同類石材均統稱為大理石。大理石與大理地名的關系應是先有石,后有地名,石因地而得名,地因石而增輝。
近年來由于電影《五朵金花》、金庸先生的著作、旅游發展相輔相成的關系,大理與其特產的大理石已名揚天下;但旅游者到了大理,所見多為大理石制的硯臺、筆筒、筆架、鎮紙等,縱有少量小幅的大理石天然畫,不但價格昂貴,而且難覓精品,這是因為天然大理石成畫的極為稀少。有人作過統計:大理石中能選為天然石畫的大約只占總產量的千分之五左右,其中好畫僅占十萬分之幾或百萬分之幾,珍品、極品則可遇不可求,就是一生開石取畫的老石工也常說一輩子難遇幾塊珍品。回頭看我們今天欣賞的《滄海賦》,就是天然大理石畫中的極品好畫,這還是因為筆者多次往返大理,并且與大理石畫收藏界的資深人士關系非同一般,才有眼福欣賞到這樣的作品。
(編輯: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