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衛畫作注重靈性發揮
影之十四(紙本水墨) 張 衛
中國畫藝術經千年傳承至今日,并非如上世紀末的危言聳聽走向窮途末路,反而是柳暗花明日新月異地發展起來。當下美術評論家為了便于評述,大體上有所共識,把今日中國畫藝術歸納為三種形態:新傳統、新古典、新水墨。其實,此分類法也不盡人意,在具體的繪畫藝術實踐中,尤其是一個創作實力極強的畫家其創作狀態和藝術類型往往是因時而異。而在諸如這三種發展方向中,少壯派畫家張衛的藝術無疑當屬特殊個案,他的創作首先在題材上試圖創新突破,但在整個畫面所傳達的涵養精神上卻是直承古意,其中可以清晰地看到藝術家本人對于中國畫當代發展的思考與實踐。
張衛早年以人物為創作題材,他的天籟系列脫離了中國畫的水墨語言,雜糅進了許多傳統文化的碎片,荒誕的臉譜、吊詭的人物、彌漫于畫面揮之不去的墨色霧氣,傳達給人時空交錯、情感糾結之感。細觀他的畫面細節,各種圖式重重疊疊、精細非常,這顯而易見需要花費藝術家極大的精力去“制作”,與傳統民間圖案喜慶吉祥的寓意不同,張衛筆下的圖案,更多的是表現出面具式的可怖感,如同在描繪一個神秘的夢境。他將其所見、所聞、所思、所感融為一體,畫面情節與內心自我認識交織,直接傳達出自己當前的心境與狀態。
2012年,張衛轉換風格,所創作的《歆》系列和《熒》系列改變了描繪對象,以靜物作為主題,畫面洋溢著一股平淡的拙趣。與之前人物系列的濃墨重彩不同,《歆》系列用色淡雅別致,而《熒》系列則頗具古意,這些瓶瓶罐罐的造型有別于傳統器皿的描畫,單薄得近似剪紙的畫面效果,配合畫面上流動的浮云煙霧,構成了極大的失真感。可以說,在靜物系列上,張衛沿襲了他一直以來的繪畫程式,精細繪就的細節圖案,從瓶身往外彌漫擴散,將現實與意識銜接起來,展現了中國繪畫寫意的精髓。他的畫面既不屬于具象,也不同于抽象,介于主觀與客觀之間,強調靈性的發揮和情感的意象表達。
張衛的藝術主張和思維明顯得益于藝術家本人的生長環境,他出生于上世紀70年代,在他的成長期,面對開放的年代和紛迭而至的大量信息,張衛有條件去接觸、了解、認識各種新鮮事物,從而影響到其繪畫觀念的形成,并從中發現在當今中國畫界別具一格的屬于自己的藝術語言。
(編輯:黃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