郵箱帳號: 密碼:
      English日本語簡體繁體

      鏡間30°——海寧中青年攝影家作品晉京聯展

      時間:2013年12月09日來源:《中國藝術報》作者:

      展覽開幕式上,海寧市副市長胡燕子致辭 

        11月8日,由海寧市人民政府主辦,海寧市文聯、《中國攝影家》雜志、北京藝術博物館、北京獅子座視覺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北京皇家攝影俱樂部共同承辦的“鏡間30°——海寧中青年攝影家作品晉京聯展”在北京藝術博物館開幕。中國攝協副主席羅更前、張桐勝、李樹峰、李舸,北京藝術博物館館長張樹偉,海寧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姚建新,海寧市副市長胡燕子,海寧市文聯主席王玨等領導和相關專家、嘉賓40余人出席了開幕式。

        胡燕子在開幕式上致辭。她認為此次攝影晉京展,對加強海寧攝影界藝術交流、宣傳海寧攝影文化品牌、促進海寧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具有積極意義。羅更前對展覽的舉辦表示祝賀,并對海寧近年來在攝影方面所取得的成就給予了高度評價。

        此次參展的攝影家分別是張慶中、王超英、朱峰、潘天勇和陳杰,他們的作品體現出海寧攝影的獨有風貌。在與展覽同期舉辦的“影像:在現實與藝術之間”作品研討會上,與會專家對5位攝影家的作品內涵、創作手法、成長空間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研討。

        ——編 者

       

        

      研討會現場 

        張慶中

        1961年生。中國攝協會員、海寧市攝協主席。

        擅長人文紀實攝影,作品《群防》獲全國消防攝影比賽優秀獎;《鬧新春》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生活的和諧”攝影大賽優秀獎;《雪夜》在第31屆英格蘭國際攝影展獲英國皇家攝影學會勛帶獎,在法國巴黎第6屆國際攝影展中被評為評委收藏獎;《痛失金牌》獲香港第二屆全國攝影藝術展覽新聞及紀實攝影類銀獎。

       

        

        王超英

        1959年生。海寧日報社攝影記者、中國高級攝影師、中國攝協會員、中國新聞攝影學會會員、海寧市攝協名譽主席。

        1976年與攝影結緣,1996年起從事專業新聞攝影工作。30多年來,以扎實的業務技術功底和綜合協調能力,堅持立足海寧這方熱土,勤奮耕耘,努力實踐。在新聞攝影、藝術攝影、紀實攝影等領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得到了徐肖冰、侯波、金庸等新聞、攝影界著名前輩和社會各界的充分肯定。千余幅新聞、藝術攝影作品先后在地、省、國家級影展和《人民日報》、新華通訊社、法新社、路透社等國內外各大報刊、雜志、互聯網上發表和獲獎。

        朱 峰

        1957年生。中國攝協會員。

        自幼酷愛美術,習練書法,為攝影打下了扎實的藝術修養功底。1975年購得相機開始學習攝影,現從事平面圖文設計。擅長作品后期創意制作,已有百幅作品分別在國際、國家級、省級影展和影賽上入選和獲獎,近期有5幅作品分別獲得第22、23屆全國攝影藝術作品展優秀作品獎;《雪鷺寒湖圖》獲上海第10屆國際攝影藝術展銀獎;《漢宮秋月》獲第40屆紐約攝影學會國際展銅獎。

       

       

      參展藝術家由左至右依次是陳杰、張慶中、朱峰、王超英、潘天勇 

        潘天勇

        1965年生。浙江省攝協會員、海寧市攝協理事。

        1986年開始接觸攝影,偏愛風光,從影以來,40多幅作品在國際、全國、省、地級影賽中獲獎和展出。其中,《村口》獲大眾攝影月賽優秀獎,作品還曾入選上海第8屆國際攝影藝術展交流展,《歸》《春江漁歌》《漁家祭祀》等均在國際影展上展出。

        陳 杰

        1981年生。2005年畢業于南京藝術學院攝影專業,海寧日報社攝影記者、海寧市攝協理事。

        作品曾在《浙江日報》《都市快報》《青年時報》等媒體發表。工作期間,關注錢塘江的潮水和人文,也關注江南民間的老手藝、老行當。

        專家共議——影像:在現實與藝術之間

        金寧(《文藝研究》造型藝術編輯室主任)

        翻開5位海寧攝影家的作品,色彩各異,風格多樣,但都令人感受到一種真正來自于攝影本體的視覺享受。陶然其間,感受海寧,讓我們在一個個光影凝定的瞬間,體驗攝影藝術的無窮造化。張慶中的作品,使我感覺到他作為風土民情的觀察者,獨有的一份主動和自覺。陳杰的攝影來自他對民間造物的重視,織布、撒網等都被他用精煉的影像語匯細致地呈現出來。王超英的作品中,有很多是表現錢塘大潮的,其中的《錢塘江斗潮》構圖大膽,使觀者透過畫面感受到作者的激烈情懷,直截了當,毫無嬌柔之氣。潘天勇注重地域性美景的發掘,通過獨特的攝影前后期手段,再現光影動人的瞬間。朱峰的作品別有韻味,《雛鷹》系列有著新穎的效果與動靜結合的美感;《漢宮秋月》系列意象豐富,制作巧妙,接續著某種思古的愁緒。

        劉鐵生(《解放軍報》高級記者、攝影家)

        通過這次展覽,我看到5位海寧攝影家立足本土的努力和創作者對于故鄉的關注與熱愛,也呈現出海寧別樣的風貌。人杰地靈的海寧,其獨特的人文、歷史、自然風貌,都在攝影家的作品中有所體現。

        專題攝影最本質的特點在于真實、可信,我認為5位攝影家都很好地做到了這一點。當然,除了全景式的表現,細節和局部同樣重要。人文攝影不能牽強附會,既要有形象思維,也要有邏輯思維的統領。王超英的《錢塘潮》系列作品,讓我看到了一種人文攝影的傳承,也還可以更加深入。人們總愛強調“天時地利與人和”,但是我想說:攝影家是全天候的,他們必須不斷地觀察、捕捉,因為拍攝的對象才是他們最好的老師。

      海寧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姚建新參觀展覽 

        唐東平(北京電影學院攝影學院教授)

        能將地方上有潛質與有實力的攝影家集中起來,在京城這么一個文藝氛圍極其濃厚的場所,舉辦一個如此規模的攝影展覽,無論是對于海寧,還是對于5位參展的攝影家來說,都十分了不起。我覺得他們的特點是點散面多、資源豐富,但也有火力不夠集中的問題,還有更多進步的空間。這5位攝影家的基本功都很好,他們的創作也非常勤奮,只是有時還顯得不夠深入。張慶中的技術很好,不過缺乏個性化的視角;朱峰嘗試以當代化的影像語言進行表達,可以更加深入;潘天勇的影像探索也可以更加徹底;王超英的作品多為新聞報道攝影,現場感與故事性很強,個性方面略顯不足;陳杰的年齡最小,他的作品卻相當獨特,不過從影像上看,他對拍攝對象的理解還有失全面。

        張惠賓(《中國攝影家》雜志編委、攝影家)

        很高興看到一個地區的數位攝影家的作品在北京萬壽寺北京藝術博物館這樣一個古意盎然、文脈綿延的場館集中展示,尤其是海寧這樣自然景觀壯美、人文氣息豐厚的城市。5位攝影家或以海寧當地題材為本,長期系統地拍攝,挖掘、提煉和傳播地區影像文化資源,或以攝影為載體傳情達意,并對攝影自身的可能性進行了不懈的探求。

        張慶中的作品細致、完整,體現了作者善于發現題材、深入拍攝的能力。陳杰、王超英二人是以記者為職業的攝影家,作品中融入了職業的素養與視角。潘天勇的作品富有詩情畫意,畫面格調的細膩與柔軟很容易使人想到海寧籍詩人徐志摩的詩。如果說潘天勇的作品讓人聯想到徐志摩,那么朱峰的《南國遺韻》則很自然地讓人想到戴望舒,想到他的《雨巷》,江南的韻致與生命的感觸從畫面中次第溢出,令人心動。

        藏策(攝影評論家)

        我覺得這次研討會的主題非常有針對性,在現實與藝術之間的選擇,也恰恰是我們的主流攝影界正在糾結的問題。藝術應該是不斷創新的,不能因循守舊;而對現實的描摹也不僅僅是記錄這么簡單。在影像如此泛濫的今天,記錄已經不再重要,怎樣記錄才是重要的。優秀的作品應該表現攝影家的態度和立場,建立一種強大的象征性,并且在攝影本體和攝影語言上有所創新。

        李云雷(中國藝術研究院副研究員、《文藝理論與批評》雜志副主編)

        我覺得攝影最大的魅力,在于它是一種將時間凝固的藝術;而海寧的5位攝影家,他們的作品又相當有當地的特色。因此時間、空間與藝術家的獨特視角在這次的展覽中得以融合和呈現。

        按下快門的瞬間,即是攝影家與眼前世界的相遇,這種相遇是獨一無二的。同樣是描述江南,幾位攝影家表現出不一樣的觀察世界的角度和方式,王超英描繪出江南水鄉的人潮如涌;張慶中通過拍攝民俗,將江南風情與現實相融;陳杰從錢塘漁者的角度出發;潘天勇用抽象的方式表達江南意象;朱峰則是以古典藝術的方式呈現江南,這一點最為可貴。優秀的攝影作品不是描摹現實,而應該超越具體的時間和空間,凝固創作者對世界的觀察和思考,體現一種內在的精神。

        練春海(中國藝術研究院助理研究員、今日藝術網新銳批評專欄特約批評家、北京大學視覺與圖像研究中心研究員)

        這幾位藝術家的攝影作品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他們的職業背景。這與時下許多攝影作品脫離自己的生活實際,為了捕捉圖像而攝影,缺乏生活體驗有很大的不同,展覽中的作品源自創作者的生活,因此也具有獨立的批判精神以及人文精神,這一點非常值得肯定。比如張慶中的《理發小店》《老屋、老人》,王超英的《日全食日鳥兒成了驚弓之鳥》,都能夠使觀眾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

        5位攝影家的作品面貌各有千秋,通過這些作品我們可以了解當地的人文面貌。針對這次展覽,我覺得最大的目的還在于交流,攝影家與觀眾的交流、攝影家與評論家的交流都在這里進行。攝影家不僅面對客觀、面對自然,最終還是要面對自我,因此攝影對于每個人來說都有不同的意義。如何通過作品建構自己的高度、貢獻自己的價值,并不在于你的攝影機有多好或者說你的技術有多高超,而是你想告訴大家什么。

        張桐勝(中國攝協副主席)

        首先對5位青年攝影家到北京舉辦展覽表示祝賀。青年的事都是大事,不僅北京很重視,中國攝協也很重視,浙江省的幾位領導也特意趕過來,這都說明了海寧的魅力。這次的攝影展選定萬壽寺,我覺得很有意義。因為海寧具有濃厚的歷史文化底蘊,與萬壽寺非常吻合,因此展覽也就別具一種歷史和文化內涵。

        同時,這次的策展也很成功,對于海寧這樣一個歷史名城,5位青年攝影家用自己的“眼光”把它帶到了北京,為北京的觀眾呈現了一個文化的海寧、一個生機勃勃的海寧。雖然這次展覽規模不算大,但作品卻帶領觀眾從不同角度走進海寧:錢塘潮讓人覺得過癮、震撼;江南的韻味、江南人日常生活的豐富多彩,則讓人覺得很有吸引力。這些作品中,讓我最感動的就是那種對歷史的回望,以及昨天與今天的交融。

        周閏三(浙江省攝協副主席兼秘書長)

        海寧的文化特點受到吳越文化的影響很深,有傳統的東方意蘊,較之北方的粗獷、豪邁顯得更為柔軟、甜美。這次展覽不僅起到了展示海寧風貌的作用,也展示了5位攝影家自身的影像語言。我衷心地希望,以后能夠有更多的攝影家在繼承傳統的同時不斷創新,創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浙江在打造多元化的藝術平臺方面做了很多的努力,特別是攝影方面,平臺搭得更多,相信攝影家們的路也會走得更加寬廣。

        郭廣林(攝影家)

        這次研討會的題目引人深思——藝術與現實的關系。藝術從古典主義走到現代主義,又走到后現代主義,而今還在繼續發展中?,F在世界各地的展覽越來越多,攝影也已經走到了非常超前、前衛的階段。我很喜歡詩人穆旦,他也是海寧人,從他的詩作中我領悟到詩歌與攝影有很多相似之處,它們同是視覺、感覺和觸覺的結合。如果說當代的詩歌已經克服了表象和修辭的愛好,而用直白的語言為觀眾描繪了一幅真實的畫面,那么屬于現代的攝影就更應該是具體和直接的。攝影的核心是真相,是一種對事物本質的把握。這種把握從5位攝影師的作品中都可以找到,他們憑借自己的創作,不僅做了影像的表達,更為觀眾講述了畫面以外的故事。

        李樹峰(中國攝協副主席)

        我想要代表5位攝影家以及觀眾感謝海寧市文聯,這個展覽承載了兩方面的意義,它不僅要展示海寧這座城市,同時也要突顯出攝影家的不同風貌,其中的難度可想而知。但是通過大家的努力,展覽舉辦得非常成功。海寧的自然、社會與人文通過一張張作品完整地呈現了出來;海寧的歷史與當代的發展,也表現得淋漓盡致。攝影不是止于目前的,5位攝影家都在不斷地摸索中找到了自己的發展方向。相信未來會有更多來自海寧的攝影家涌現,并以他們充沛的激情、深入的體驗和錢塘潮一樣的豪邁之情,創作更多的優秀作品。


      (編輯:高晴)
      久久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无码| 亚洲av综合avav中文| 亚洲AV无码乱码在线观看牲色| 中文字幕乱码人妻无码久久| 中文字幕在线看日本大片| 无码137片内射在线影院 | 无码超乳爆乳中文字幕久久| 亚洲中文字幕丝袜制服一区| 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亚洲桃色| 久久人妻AV中文字幕| 亚洲精品无码mv在线观看网站| 亚洲AV永久无码天堂影院 | 日韩成人无码中文字幕| 久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日韩| 欧美日韩国产中文精品字幕自在自线 | 亚洲七七久久精品中文国产| 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久动漫| 久久久久亚洲AV无码观看| 国产成人一区二区三中文| 无码国产福利av私拍| (愛妃視頻)国产无码中文字幕| 国产成人AV一区二区三区无码 | 69久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 最近中文字幕大全2019| 亚洲高清无码综合性爱视频| 久久久久成人精品无码中文字幕| 综合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亚洲国产国产综合一区首 | 久久午夜无码鲁丝片午夜精品| 亚洲精品无码专区久久久| 最好看最新高清中文视频| 日韩视频无码日韩视频又2021| 亚洲AV无码一区东京热久久| 中文无码喷潮在线播放| 亚洲人成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mm1313亚洲国产精品无码试看| 自慰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亚洲AV无码乱码精品国产| AV大片在线无码永久免费| 无码精品久久久天天影视| 中文有码vs无码人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