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沖突和危機的倫理學
走出沖突和危機的倫理學——讀《倫理學講座》
《倫理學講座》 羅金遠 戴茂堂 著 人民出版社
羅金遠、戴茂堂合著的《倫理學講座》一書以講座的形式問世,邏輯線索清晰,具有鮮活的現實氣息。開篇“人性的結構與倫理學的誕生”,亮出了全書的邏輯起點——人。圍繞人的物性與神性、感性與理性、自然性與自由性的雙重結構,上篇在確立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濟人”與“道德人”雙重人性假設的基礎上,將人性內部結構具體運用于治身、治業、治國的分析中,提出了法德并重、共筑全社會的倫理策略。
“人性的結構與倫理學的誕生”作為上篇的“主題詞”統攝全篇,奠定了本書的基石。“倫理學史研究的情感之維”作為中篇的“開端”,順承上篇的人性線索,進一步將情感與倫理學聯系起來,突進到人的內核深處,構建起倫理大廈。西方哲學認為,人的心意功能有知情意、知求真、情吁美、意逐善。中國文化認為,人之為人在于有情有義,無情無義等同禽獸。為了更清楚地表達道德倫理的情感力量,中篇伊始就對“情感”本身進行了中西文化融合后的詮釋,以正視聽。正如書中關于“倫理學史研究的情感之維”一講所言,自由的情感既實現了人生的崇高又高揚了人的道德自主性。將情感大大方方地帶入倫理學,通過倫理學與美學的互滲互鑒,不僅使本書具有一種熱血意識,而且使倫理學具有一種詩性精神。
中篇是本書的“中樞神經”,全篇緊緊抓住“人”這一條紅線,從史學角度切入到倫理學,走向了史論結合。例如,“西方倫理學史之研究方法”“幸福與德性的二律背反”等部分無一不彰顯出本書厚重的歷史感,再一次印證了作者的學術個性、獨創精神與理論功底。本書下篇是上篇與中篇的自然之果,全書下篇的特質是對比研究,從人性的善惡結構開始到人之情感指向的不同審美形態,作者的倫理思想在對比中自然流露出來。這正是歷史線索一梳理,中西特色自顯現。
本書力圖從倫理學原理、倫理學史、中西倫理思想比較三個層面,解讀當今時代面臨的價值沖突和道德危機,以圖尋求走出沖突和危機的倫理學方案。其中,作為上篇的倫理學原理部分,表面上在思考倫理學的基礎理論,實質上卻包含了對現實生活諸多方面問題的倫理追問;作為中篇的倫理學史部分,表面上在研究倫理學的歷史事實,實質上卻影射出當今社會的道德問題,呈現了歷史與現實之間多樣化的對話場景;作為下篇的中西倫理思想比較部分,表面上在客觀地討論中西倫理思想之間的差異與特征,實質上卻表達了研究者強烈的思想意愿,具有明顯的價值取向和倫理選擇。
(編輯:單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