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劇托尼獎提名導演執導《蘇州河北》
戲劇托尼獎提名導演執導《蘇州河北》
將上海收容猶太難民的歷史寫成音樂話劇
音樂話劇《蘇州河北》劇照
1943年,上海虹口,一家波蘭猶太父女開的咖啡廳里,逃來上海的猶太難民,欣賞美食和美女的日本軍官,還有來為抗日前線將士籌集藥品的地下黨……故事就在這里發生。作為第十五屆上海國際藝術節的委約作品,10月17日至22日上演的《蘇州河北》是中國首部描寫猶太難民、戰時上海人和日軍在二戰中的特殊關系的原創音樂話劇。一年前于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和美國紐約大學的試演之后,對于這段史詩歷史的精彩演繹所獲得的認可,促使上海戲劇學院傾力打造全新的原創音樂話劇版本。此次全球首演集結了強大的國際化演出班底,融入了更加精致的原創音樂。
很多人看過電影《辛德勒的名單》,卻并不知道在上海有那樣一段同樣驚險且充滿人性光輝的真實故事。當歷史的車輪轉回到七十年多前,在納粹瘋狂迫害屠殺猶太人之時,世界上許多國家都對急需救助的猶太難民關上了大門,而當時的上海人民向猶太人敞開了懷抱。從1933年到1940年,上海先后接納了2.3萬余名來自德國及德占各國的猶太難民,這些難民大都聚居在上海虹口一帶。《蘇州河北》這部劇就以一種獨特的關注視角,將日據時期在上海躲避“大屠殺”的猶太難民的經濟、政治和文化交流情況展現出來。
當波蘭姑娘仙娜(Shana)發現自己同時被一名日本軍官鈴木和一名中國地下黨松耀追求的時候,她必須做出選擇——是追尋自己的內心還是犧牲自我去拯救自己的家庭。而劇中忠誠的戰士松耀為了向敵后方輸送軍需藥品而在咖啡廳內的忍辱負重、機智和浪漫的跨國戀情也給觀眾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
《蘇州河北》的編劇、上海戲劇學院教授孫惠柱是紐約《戲劇評論》聯盟編輯及該刊中文版《人類表演學系列》的主編,主要針對社會表演學、跨文化戲劇的研究。他在談到這部劇的創作時表示,“猶太人和上海有緣,我這個上海人和猶太人也有緣。先后三位美國導師都是猶太人,美國戲劇界的朋友中最多的也是猶太人,包括這部劇的導演李·布魯爾,而這部劇的美國團隊中大多數演員也都是猶太人。上海的藝術家一直對猶太人在上海的故事很感興趣,但要寫好很不容易。在跨文化的敘事作品中,人物形象往往會被視為代表了他們的民族文化,而猶太人多半不喜歡公開談論他們民族的特點和成就。其實一流的戲劇家中有很多猶太人,比如劇作家哈羅德·品特、阿瑟·米勒、湯姆·斯托帕等都是,但他們很少創作公開身份的‘猶太戲’。世界戲劇史上最有名的猶太角色竟是《威尼斯商人》里那個放高利貸的夏洛克。我們這部跨文化的音樂話劇《蘇州河北》希望突出的是在殘酷的戰爭環境中的愛與互助——這也是猶太人和上海人在‘二戰’那段歷史的真實反映。”
在孫惠柱以及上海戲劇學院的力邀下,享譽世界的14部外百老匯OBIE戲劇獎作品導演和多部戲劇托尼獎提名導演李·布魯爾被《蘇州河北》曲折動人的故事、跨文化的人文關懷及其巨大的歷史意義所深深打動,于是他帶領他最優秀的創作團隊首次親臨亞洲執導舞臺作品。作為一部“音樂話劇”作品,全劇音樂均為原創,融合猶太音樂精髓和中國本土民歌韻味的音樂風格將幻化出神奇的魅力。演員陣容中的一半是來自于美國百老匯的專業演員,所有歌曲都是現場演唱。
這部劇在編創試演期間,已經贏得了王安憶、譚盾、陳思和、盧昂等業內名家的推崇;而以色列、美國等多國領事成員對于這部忠于史實的演出也給予了高度盛贊。《蘇州河北》也被看做是上海的“卡薩布蘭卡”,劇中大熒屏更有向英格麗·褒曼和亨弗萊·鮑嘉“致敬”的鏡頭畫面,將“上海的故事”、“上海的文化”推向國際,讓全世界的觀眾感受那段殘酷的歷史中偉大的上海精神,這正是《蘇州河北》的用意所在。
(編輯: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