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畫材成就“大”藝術——記二○一三中國首屆國際畫材周
9月24日,北京國際畫材中心人頭攢動,一場由“小手拉大手”——藝術家牽手少年兒童共同倡導的藝術材料“革命”正在展開。由北京國際畫材中心主辦,中國美協、中央美術學院支持的北京首屆國際畫材周提出了“基礎材料改變上層藝術”的口號,吹響了藝術界關注材料研究的號角。
瓶頸:
畫材讓中國藝術作品
“走不出去”?
雖然畫材行業在中國發展已近百年,但是在國內并沒有得到良性的發展。除了馬利等少數歷史悠久的品牌注重畫材品質,多數企業依然采取小作坊式走量的低端市場發展道路。作為藝術品的重要組成部分與載體,畫材對藝術作品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國內不少優秀作品就曾吃過畫材的“虧”。2012年巴塞爾藝術博覽會上,中國被挑選拍賣的4幅高價值作品,卻因為作品畫材品質經鑒定難以超過十年,不具備繪畫作品長期保存的耐久性,不滿足國際收藏標準而被返還未能參展。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首都師范大學美術學院古典油畫專業出身的畫家范明正認為,每個藝術創作者都有不同的創作需求,很大一部分都體現在畫材用料上。很多時候藝術家有了新穎的藝術創作想法需要通過某種新的材料實現,或者需要用耐久性強的畫材實現作品的高價值收藏,需求如果無法直接傳達給廠商,那么也就無法完成藝術作品最終的表達。“這種脫節對藝術家的創作、對畫材行業來說,都是一個瓶頸。”
探索:
行業亂象叢生
畫材節搭平臺力挽狂瀾
據2011年統計,中國的畫材生產量已經位列全球第一。但是與此同時,畫材行業卻面臨一個尷尬,畫材行業多是出口代工,最大的出口量一年能做到近20億,很多出口產品在國內卻并不被消費者認可。“它出口能做那么大的量,為什么?因為國外也有低端市場,比如針對學生的沒有收藏要求的消費市場。國內畫材行業成本小、門檻低,畫材市場參差不齊、亂象叢生,因此衍生出許多粗制濫造的低端畫材用品。”上海馬利畫材副總經理徐文富解答了筆者的疑問。
加之多年來由于整個藝術行業對畫材知識的普及度不高,市場上品牌商的推廣方式過于傳統和保守,很難保證能準確地傳達和宣傳品牌,因此大眾很難對畫材有一個科學、全面、深入的認識和了解,所以最終導致整個畫材行業出現了品牌與市場的脫節,導致消費者對畫材更新換代信息的了解極其滯后,并形成惡性循環。
為了解決這種惡性循環,北京國際畫材中心獨辟蹊徑,在藝術家、消費者和廠商之間搭建橋梁,讓消費者有機會直面畫材廠商。北京國際畫材中心負責人陳彤告訴筆者,在畫材行業,相關展會其實數不勝數,每年上海、北京、廣州各舉行一次大型展會,在國外,法蘭克福、加利福尼亞每年也有大型展覽。但展會類型和針對人群都比較相似,都是在展廳,針對經銷商,并沒有直接面對消費者,北京國際畫材周是唯一強調畫材行業屬性,直接推廣至終端消費市場的大型活動,所以這次活動真正讓品牌直面消費者,也是本屆畫材周一次創新的舉動。
延展:
藝術第二課堂畫材
“大掃盲”
北京國際畫材中心作為大學生藝術實踐基地,在為大學生提供藝術創作場所實現藝術實踐夢想的同時,也承載著藝術教育的功能。目前國內眾多高校都沒有開設材料研究課程,很多學生乃至藝術家對不斷更新的繪畫材料、繪畫方法并不能即時得到信息,對材料的知識不全面、不系統。
“身邊大部分同學其實更關注藝術創作本身,畫材選擇基本來源于師兄師姐推薦或者同學交流,沒什么專業客觀的渠道讓我們真正了解。80%的人都是忽然有一天發現自己放在陽臺的作品褪色變色了,然后才想到去了解畫材或者更換畫材品牌。”中央美術學院學生金小堯跟筆者分享因為畫材問題導致“慘烈”的學生畫作現狀。金小堯對畫材材料頗有研究,平常也在關注畫材,卻苦于交流反饋渠道甚少,與畫材品牌商面對面交流更覺得是天方夜譚。這次他早早就摸清了活動的日程安排,興致滿滿地表達了對直面品牌廠商的期待。
(編輯:黃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