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格蘭,現代世界起源的地方
《現代世界的誕生》專為中國讀者而創作,聚焦英格蘭,意圖在于向中國朋友解釋英國文明發展史的某些特點。2011年艾倫·麥克法蘭應邀在清華國學院開設“現代世界的誕生”系列講座,引起學子廣泛關注和討論。隨后,他集兩年時間完善講座內容,完成講座同名著作。該書由北京世紀文景出版,為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主編的“講學社叢書”第一輯。
現代世界是如何誕生的?我們置身其中的現代世界,源頭究竟在何處?這個謎一樣的問題吸引了無數學者關注。近日,艾倫·麥克法蘭攜新作《現代世界的誕生》訪華,在清華大學國學院做了主題為“反思‘現代世界的形成’”的精彩演講。艾倫·麥克法蘭是劍橋大學人類學教授、著名歷史學家,在學界享有盛譽,探究現代世界起源也是他畢生關注的核心。在他看來,英格蘭作為西方第一個工業化國家,正是現代世界起源的地方,探索英國的現代化歷程對中國未來發展將有所裨益。在演講中,艾倫·麥克法蘭精煉地分析了曾經的中國傳統與英格蘭在一些觀念上的差異——
首先,在家庭觀念上,英國的家庭體系非常支離,個人會很快離開家庭,對家族也沒有強力的責任感或聯結,甚至對父母也是如此。家庭并非社會的基礎,在經濟、宗教、社會或政治領域影響甚微。而中國數百年來都與此不同,它建基于宗族和家庭之上,伴隨著對父母的異常尊重,以及親緣與孝道的相互支撐。家庭是政治、經濟、社交和禮俗活動的基本單位。
其次,在愛情與婚姻方面, 幾世紀以來,英國年輕人都是基于“浪漫式愛情”選擇自己的結婚對象。丈夫或妻子對于自己而言比父母或孩子更重要,是友伴式的婚姻。而在中國,傳統上婚姻由家族安排。可能也存在浪漫式愛情,但是與婚姻關系不大。愛情即便存在,也是婚后生愛,而非婚前。
第三,在友誼與社團觀念上,古往今來,友誼在英國都是同性或異性間以共同的興趣和愛好為基礎的一種持久、平等、不互相索取或利用的關系。在無數英國人據以聞名的俱樂部和社團中,友誼具有一種制度性的形式,無論是在酒吧,還是在政治的、社交的、游戲的乃至其他的俱樂部中。而直到相當晚近,中國人才將友誼作為不同于互惠性的“關系”一詞的一種核心關系。民間社團的成長在中國仍然是新興而薄弱的。
第四,在階級與種姓方面,英國數百年來有著非常森嚴的階級制度,社會是由從上到下的許多階層組成的,每種職業都以身份地位的階梯為基礎。一個人的大部分生活就是為了改善自己的階層地位而奮斗,這種地位并非與生俱來,主要是通過教育以及將財富轉變為“文化資本”。而傳統上,中國只有兩類真正的地位群體——1%是位居高層的文人和士大夫,99%是其他人。不過,帝國的教育體系使得從底層躍至高層的流動成為可能。
第五,在競爭方面,英國社會數百年來有著激烈的競爭和對抗,這體現在政治(辯論與爭論)、戰爭與軍事侵略、法律與公正、團隊游戲與競技體育、宗教(對罪的斗爭)、經濟(一場競賽和戰斗)、教育,甚至是技術領域(基于對自然的侵略性和對抗性的利用)。中國由于儒家思想對和諧、陰陽以及需求平衡和共識的強調而大異其趣。
第六,在有關自由觀念上,英國人非常強調消極自由,即免于專制權力,免于生命、財產、天賦人權受到攻擊的自由。如此漸漸形成了一種傳統:你有權掌管自己,并且對于自己會受影響的決策有發言權。而在中國,人們強調積極權利:父母對孩子有權利,男人對女人有權利,統治者對臣民有權利。責任遠比權利更重要。自我治理并不重要,因為它只是個體能夠找到真正自由的更大群體或權力鏈的一部分。
第七,在意識形態與宗教方面,中國傳統中包含許多禮儀實踐和神靈信仰,但是并沒有獨一上帝的概念,也沒有對罪與救贖、天堂與地獄的重視。而幾個世紀里,英格蘭都是一個基督教國家,即便并非每個人都是信徒。創世的上帝看顧著你,審視著你對惡與罪的抵抗。抵抗成功與否將決定你的靈魂是歸于天堂,還是承受無盡的煉獄折磨。
第八,在教育方面,英國傳統中的以上特征是由一個不同尋常的教育體制所反映和造成的。過去的孩童八九歲就得離家去做仆人、學徒,或者去上學,通常都是離家寄宿在學校。在貴族寄宿學校中,年輕人不僅學習如何發問與思考,還要學習訓練他們的身體,塑造他們的品格。家庭相對而言不那么重要。而在中國,上學傳統而言只是大多數人用心識記漢字、閱讀一些儒家倫理文章的過程。關于品格和道德的教育在家中完成。如今,學校教育仍傾向于側重智力的發展。
第九,在現代性的個人主義與分離觀念上,英國的現代性包含著相互隔離的政治、經濟、宗教和社會領域,這四種力量只在個體身上才會聯合。個體是第一位的,并不存在強有力的群體。英國人由此的受益就是毫無壓力地行動和思考的自由,但隨之而來的代價是孤獨和生命意義的喪失。中國的這些領域長時間以來彼此纏合,如今試圖將它們分離的背景是對“腐敗”的嚴重擔憂。
從這些不同觀念中,可以窺見中英之間溝通的必要。艾倫·麥克法蘭認為,中國正在經歷一項巨大的實驗,正在嘗試走出一條新路,吸納悠久傳統,并將它們與近期的西方哲學和技術相融合。這條新路最好能夠對西方社會仍未解決的一些重要問題有所貢獻,比如生態與能源危機、人口爆炸、國際沖突與戰爭、大國凝聚、西方民主步履維艱時代的統治、多元主義和多元文化主義。
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劉北成在評議中總結了艾倫·麥克法蘭的思想,他指出,近些年來,對于現代世界起源的討論是圍繞著“大分流”的解釋展開的,所謂“大分流”指的是近代“西方的興起”和“其他地區”、尤其是東亞地區的所謂停滯。一些學者強調東西有別,認為資本主義或現代性只能在西方的特殊性中產生出來;另一些學者則認為東亞和西方之間的差距只是一種巨大但暫時的分離。艾倫·麥克法蘭屬于第一種學者,而且走得更遠。劉北成概括了艾倫·麥克法蘭探討的兩個基本問題:第一是現代世界起源于何處。艾倫·麥克法蘭回答得很干脆,即起源于英格蘭,在他看來,“歐洲的奇跡”更準確地說是“英格蘭的奇跡”。第二是現代性是什么。艾倫·麥克法蘭的回答包括兩個方面,首先他反對任何決定論,認為現代性意味著經濟、社會、政治、意識形態(宗教)的徹底分立與組合,而不是融合,也不是某一領域支配其他領域。其次,一些現代化理論家喜歡把現代性概括為現代化所實現的幾條原則,艾倫·麥克法蘭不同,他是按照人類學家的方式來描述英格蘭“現代社會”方方面面的特征。現代性與其說是一些理想原則,不如說是復雜的社會現實。
英國,是否堪稱現代世界的唯一發源地和范本?無疑,艾倫·麥克法蘭的一些觀念有推至極端之嫌,具有“片面的深刻”。對此,劉北成講道,在2012年夏季倫敦奧運會開幕式上,一位著名演員朗誦了莎士比亞喜劇《暴風雨》中的段落:“不要怕,這島上充滿了各種聲音。”幾十年來,艾倫·麥克法蘭在爭議中一路走來,按照他對莎士比亞的解說,爭議乃是現代世界的常態。聽一聽這些不同聲音,或許是我們這個世界應該對待一位現代學者的應有的態度。
(編輯:高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