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大劇院:藝術之光點亮津門
天津大劇院音樂廳
去年,指揮大師捷杰耶夫率馬林斯基劇院交響樂團首次造訪天津大劇院
馬林斯基劇院芭蕾舞團在天津大劇院演出芭蕾舞劇《安娜·卡列尼娜》
天津歌劇院交響樂團首演了斯特拉文斯基的歌劇《俄狄浦斯王》
過去天津人要想看世界一流的演出,只能去北京,如今天津成為各地的愛樂人關注的焦點,因為天津大劇院的音樂廳音響效果是一流的,且票價相對更親民,來這里登臺表演的又都是國際上名頭響亮的優秀團體,以至于很多人乘高鐵、打“飛的”專程到天津來觀看演出。天津大劇院近一年來的影響力已引得業內紛紛關注,天津大劇院亮了,天津的文化生活亮了,這也讓其他城市的人對天津刮目相看。本報特約天津大劇院院長撰寫文章,講述他的心得感受。 ——編 者
在剛剛過去的“十一”假期里,俄羅斯馬林斯基劇院芭蕾舞團、交響樂團二百多人的隊伍在天津大劇院創造了一個芭蕾奇跡。他們帶來的芭蕾舞劇《安娜·卡列尼娜》和《天鵝湖》毫無爭議地成為年度中國最重要演出,《安娜·卡列尼娜》更是在中國首次露面。
去年11月,指揮大師捷杰耶夫率馬林斯基劇院交響樂團在天津大劇院音樂廳演出。吃宵夜時他好奇地問:為什么你一定要挑選《安娜·卡列尼娜》這部舞劇?我說,你知道中國經歷的“文化大革命”嗎?他表示知道。隨后,我講了一個故事。
那年我七歲,上小學一年級。有一天聽到父親下班回家對母親說學校要收繳書籍,凡是與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無關的都要收繳,而我們家那時除去書也就沒有什么財產了。做中學教員的父母由于出身不好,都是膽小怕事的人,當然不敢違背。一連數周,父母夜里整理打包,早晨父親出門上班時用自行車把一捆捆書馱到學校交由紅衛兵銷毀。很快,家中書架只剩下《毛選》四卷和一套《魯迅全集》。
父母白天上班,我在家里調皮搗蛋。有一天,在接近屋頂的隔板上發現一個落滿塵土的布包。夠下來打開,居然是一套精心包著書皮的《安娜·卡列尼娜》!那時的我,肯定理解不了扉頁上托爾斯泰充滿哲理的獻詞:“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樣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翻開書中的彩色插圖,看到第一幅我便驚呆了——火車月臺上,披著灰色大氅的年輕軍官沃倫斯基邂逅蒙著面紗的安娜·卡列尼娜。
誰能想到,命運之神安排我背著父母親一邊認字、一邊閱讀的第一部小說竟然是《安娜·卡列尼娜》。往后幾年,我私自把書借給要好的同學,終于追不回來了。
捷杰耶夫聽后若有所思。他或許在想,“安娜”這次不可思議地來到天津也是命運使然……
今年9月10日,天津市推出了《支持高端演出、高端展覽和公益文化普及活動專項經費管理暫行辦法》。規定由專家組審查通過的每年12場世界高端演出將得到政府50%的票價補貼;300元以下的票將不少于全場票的50%;文化管理部門根據演出上座率兌現補貼。這意味著在天津看世界頂級演出的觀眾只需支付一半的價格。而馬林斯基劇院這兩臺芭蕾舞劇恰巧成為首次實施補貼的項目。消息傳出,擁到天津大劇院購票的觀眾均交口稱贊。網絡評論說,相比此前不少地方政府盲目撥款劇場、補貼院團,天津的做法導向明確、措施實際,這才是真正的惠民。
中秋佳節,天津大劇院上演驅動傳媒1999年出品的“但愿人長久——中國唐宋名篇音樂朗誦會”,開票不到半個月時間,兩場3200張票便一售而空。天津大劇院臨時啟用樂池內的加座,僅數小時,210張票又告罄。于是,天津大劇院開幕后第一次出現了站票。
9月13日,85歲高齡的指揮家鄭小瑛專程從廈門到天津為“唐宋名篇”與樂隊進行前期排練。下飛機的當晚,我特意帶她去天津第一工人文化宮舊址。老太太貼近大門玻璃,一邊用手遮住光線往里看一邊回憶說,35年前,我們全團就在這家劇院的后臺搭通鋪住,一連演了39場仍然一票難求,創造了歌劇連演場次的世界紀錄。我告訴她,湯沐海最近在天津政協俱樂部(原德國俱樂部)看到一張老照片,那里1893年就上演過歌劇,說不定天津才是中國最早有歌劇的城市,鄭小瑛聽后驚詫不已。
9月23日,我們請到中國舞協主席、原中央芭蕾舞團團長趙汝蘅到天津大劇院為馬林斯基劇院兩臺舞劇做演前導賞。趙主席一向以直言不諱著稱,她11歲從天津考上北京舞蹈學校開始藝術生涯,成就斐然,但是多年來卻很少回天津。問起為什么,她說那是我的傷心之地,天津出了那么多有名的藝術家,又有多少愿意回來呢?因為天津的文化太落后,發展又太慢!可是現在,僅天津大劇院開幕不到一年半的時間,中國文藝界“大腕兒”們都來了,林兆華來了、陳道明來了、湯沐海來了、郭淑珍來了、周小燕來了、鄭小瑛來了,趙汝蘅也來了!大劇院筑巢引鳳,天津文化氣象萬千。
有人開玩笑說,天津一直想實現與首都北京的“同城效應”,而最先實現的竟然是天津大劇院。俄羅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和涅米洛維奇—丹欽科音樂劇院版《葉甫根尼·奧涅金》今年5月初在天津大劇院演出時,中國音樂界的“元老院”吳祖強、韓中杰、李光羲、劉秉義、郭淑珍、雷克庸、吳天球傾巢而動。這也是1962年中國首演歌劇《奧涅金》的全部主要參與者。6月的歌劇《藍胡子公爵的城堡》首演,96歲高齡的歌劇泰斗周小燕教授從上海乘高鐵來到天津;無獨有偶,同為歌劇泰斗的86歲的郭淑珍教授也從北京趕來,中國歌劇“南周北郭”相逢天津大劇院。9月初,斯特拉文斯基歌劇《俄狄浦斯王》首演,作曲家郭文景、葉小綱、劉索拉、張麗達、郝維亞,甚至建筑設計大師張永和不期而至天津大劇院。9月21日,在話劇《伊莎貝拉的房間》演出現場的觀眾中發現了先鋒導演孟京輝。敏感的媒體記者還刊發新聞特稿《打“火的”、自駕車——北京觀眾逆襲天津看演出》;更有天津人大代表直接呼吁:天津到北京的最后一班高鐵要從22:45推遲到23:30,以滿足北京觀眾來天津看演出返程需要。
誰都知道紐約的城市魅力不僅在于高樓林立、地鐵縱橫以及第五大道世界頂級的奢侈品旗艦店。假設抽走了大都會博物館、林肯中心、百老匯那樣的文化標識,那座城市瞬間便會失去靈魂。圣彼得堡雖然不是俄羅斯首都,但誰敢小覷那座城市深厚的文化傳統?如果天津的文化能夠沖破觀念束縛,誰又會懷疑天津的演出市場發展將有多迅猛?又將會給世界怎樣的驚喜?
(編輯:單鳴)
· | “龍”四重奏將展開首次巡演 |
· | 歌劇《托斯卡》在天津大劇院舉行新聞發布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