稚嫩的驚喜——評電影《全民目擊》
電影《全民目擊》海報
影片《全民目擊》于9月13日開始上映,至今已1個月有余。雖然該片一直有良好的口碑,但估計票房難以邁過2億大關了。與這一年來屢創(chuàng)票房奇跡的幾部國產影片相比,《全民目擊》的這個票房成績讓人頗感遺憾。在筆者看來,就故事的新意、類型的拓展而言,該片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完全應該收獲更高票房;但就其對觀眾觀影心理的理解而言,卻多有失誤,這個遺憾的票房成績也在情理之中。
新世紀以來中國電影產業(yè)的飛速發(fā)展主要走的是“視覺奇觀”路線。從《臥虎藏龍》到《英雄》到《功夫》,一直到目前正在熱映的《狄仁杰之神都龍王》,眾多大片施展各自絕技,極力營造出美輪美奐的畫面,滿足了觀眾們對大銀幕的想象與期待。這條路線源自好萊塢,符合電影這一藝術的媒介特質,不能說存在什么問題。但是,很多影片犯了“顧此失彼”的錯誤,在忙著妝飾自己美麗容顏的時候,忘了還應具備與之相配的內核(故事)才能稱得上完美之作。當年,網(wǎng)絡短片《一個饅頭引發(fā)的血案》能夠迅速走紅,折射出的正是觀眾們積壓了很久的對電影故事的不滿。在故事講述上存在問題的當然并非《無極》這一部,很多影片都存在故事粗糙、混亂、簡單、不合邏輯的弊病。
讓人欣喜的是,《全民目擊》的故事講述一波三折,多次在故事似乎即將結束之時翻出新意,讓觀眾不由得陷入編導設定的情境之中,隨之思考、隨之質疑。觀眾的觀賞過程變成了一次饒有趣味的智力游戲,生怕漏掉任何一個細微的疑點,在可以獲得思而后得的成就感的同時,又多次被編導的較為精巧的案情編織所折服。應該說,該片是中國難得一見的一部法庭片,也是一部少見的富含推理情節(jié)的懸疑影片。在很多電影故事講述得粗糙、簡單的當前,本片卻智慧含量豐富,讓人驚喜。
《全民目擊》在讓人驚喜之余,也顯露出它的稚嫩之處,讓人無法完全滿足。在筆者看來,這種稚嫩的核心是忽視了觀眾的觀影心理。本片的優(yōu)點主要在于情節(jié)上的復雜和邏輯上的較為嚴密,如果這屬于“理”的一面,那么本片較為缺乏的則是“情”。縱觀近年來“以小搏大”的幾部“黑馬”影片,都是勝在“情”的表達之上。無論是《失戀33天》對少女失戀狀態(tài)的再現(xiàn),還是《北京遇上西雅圖》對一個女性身在異國時困頓境遇的描摹,抑或《致青春》對往日戀情的深情回憶,還有《中國合伙人》所散發(fā)出的創(chuàng)業(yè)激情,都讓觀眾感動、迷戀。簡而言之,電影藝術畢竟是情感的藝術,僅僅有外在的視覺奇觀,或者僅僅是邏輯推理,都無法真正博得觀眾的青睞。
本片在情感表達上的首要遺憾,就是讓觀眾無法迅速找到并且愿意全情投入的認同對象。全片按照最后揭露出的“真兇”不同,可以分為三大部分:真兇為孫偉部分、真兇為林泰部分和真兇為林萌萌部分。在第一部分,雖然周莉打了一個大勝仗,但觀眾的主要跟隨視角是童濤。在第二部分,觀眾開始全面跟隨童濤的視角,目睹他扳回一局。但觀眾對童濤的跟隨,主要是源于他的正義和職業(yè)操守,個人情感成分較淡。第三部分,觀眾開始跟隨周莉的視角,逐漸接近了案件的真相。但此時的周莉是出于對林泰的警惕以及自保而行動,其個人魅力無法得到觀眾的真正認同。這部分即將結束之時,觀眾的個人情感才真正找到了落腳之處,并且要被迫來個大逆轉:為林泰對女兒的深情而感動。但這種感動來得太晚了,并且還要在矛盾中結束。
本片的敘事方式也導致觀眾的情感無法得到充分滿足。本片有著大量的劇情信息,要想在兩個小時之內講述清楚,難度不小。于是,編導使用了很多技巧,以便把信息交代清楚。比如,在劇情大轉折時使用“快讀倒帶”的方式,在交代前史時大量使用記者、主持人等“閑雜人”的解說、評論;第一場庭審時,編導甚至安排兩個證人去聊天。這些技巧都揭示出本片像是有人在向觀眾展示一個故事世界,而非讓觀眾沉浸于一個故事世界。
在情感素材的選擇上,本片也有美中不足之處。影片的核心情感素材是林泰對女兒的愛。為了這份愛,他甚至愿意犧牲自己的生命,力度足夠感人。但影片一開始便拋出了林泰三次被童濤起訴的背景,讓觀眾在道德上已經(jīng)認為林泰絕非善類,編導在后面也多次強化了這一信息。在社會上“仇富”心理較為普遍的當前,這一設置很具有話題性,堪稱聰明。但這一設置沒有在后面得到回應、消解,便抵消了很多本片最能動人的父女之愛,甚至讓觀眾矛盾、糾結。
(編輯:單鳴)
· | 《全民目擊》今首映 多輪觀影贏好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