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片之“罪”何來?
全國排片統計圖(統計截至8月13日16點31分) 圖片來源:52xunlei.com
全國排片統計圖(統計截至8月16日10點31分) 圖片來源:52xunlei.com
核心閱讀
今年夏季,郭敬明編導的《小時代》系列影片上映,在全國影院排映場次一直位居前列,遂將同檔期上映影片間的排片矛盾推到風口浪尖。然而,在市場化運作的電影院線中,并非某個發行公司的集中發力就可實現大面積排映。影院選擇重點推薦的影片,一般會是巨額投資、強勢宣傳、賣點突出的影片,這其中“粉絲電影”是一個不可忽視的潛在的“市場炸彈”。如果影院所選擇的不是主流觀眾最想看的,觀眾會那么容易“被選擇”嗎?事實上,影院會根據實時上座率調查,隨時調整電影的排映場次。所以,在“排片之爭”背后所隱藏的是制片方、發行方和影院的矛盾,歸根結底還是一個市場的較量、觀眾的較量。電影業界,與其互相指責,不如正視問題、練好內功、找準位置,共同應對復雜多變的市場競爭。
排片,本是影院根據自身的盈利目的安排影片放映的時間和場次。近幾年,隨著中國電影與市場的深入接軌,影院越來越講究排片的科學性,而且獲得了很好的市場效益。然而,制片方、發行方與影院之間的矛盾卻有如海底的暗涌,不斷激化。今年夏季,郭敬明編導的《小時代》系列影片的上映,將排片矛盾推到風口浪尖。《小時代》系列成為眾人指責排片的靶子,“身中數箭”。然而,所有的“箭”都是有的放矢,確有合理之處嗎?
質疑一:
《小時代》有一片壟斷之嫌
“小四”是讀者給郭敬明的愛稱,這位“80后”青年作家,從成名作《幻城》誕生以來,就一直頗受爭議。在他加入中國作協、成為長江出版集團北京中心副總編輯、成立自己的文化公司之后,各方議論總會持續好長一陣子。這次自編自導的電影《小時代》雖然給他帶來第16屆上海國際電影節中國新片“最佳新人導演”獎的榮譽,卻在電影市場上成為“炮火最為猛烈的中心地帶”,這不是意料之外的事情。
在《小時代》之前,某一部影片的“高排片率”、“提檔”并不奇怪。詹姆斯·卡梅隆執導的《阿凡達》曾創造中國電影市場的一個票房神話,“一片獨大”是響應全國影迷的需求;“黑馬”中小成本影片《人再囧途之泰囧》也曾提檔,卻未招致罵聲;就今年席卷影市的青春題材影片——趙薇的導演處女作《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而言,影片的首日排片率為35%,但是具體到一家影院,如北京耀萊成龍國際影城,排片率以超過50%的壓倒性優勢,來滿足青少年的觀影需求,最后影片也是在好評聲中劃下圓滿的句號。為何單單《小時代》被冠以“一片壟斷”的惡名?是《小時代》的過錯所致,還是因為貼著“郭敬明”的標簽,抑或是“商戰”的必然?
和《小時代1》首映日當天45.1%的排片率相比,《小時代2》的排片率已經萎縮了許多。8月8日,《小時代2》提檔上映,正遇《一場風花雪月的事》。目前,《小時代2》保有全國影院20%左右的放映空間,累計票房2.48億元?!秾m鎖沉香》憑借萬達院線的力挺,全國排映率也基本保持,首日票房為2340萬元。而《一夜驚喜》憑借二、三線城市的票倉,全國排映蓋過了《環太平洋》,累計票房1.1億元。
《小時代2》一片為何能獨大?首先,影片并沒有行政保護,高排片率完全是市場運作的結果。發行方樂視影業僅是一家民營公司,何以有能量“一手遮天”,讓全國院線給《小時代》“面子”?其次,分析下圈內人士爆出的“高排片給影院返點”這一內幕——“影院排片達到40%給影院一個點,45%給影院兩個點”,根據52xunlei網的全國電影實時排片統計數據,《小時代2》從上映之日起全國排片份額就未超過40%,返點之說也就成為虛無。給《小時代2》高排片率,難道全國影院的經理都錯了么?
質疑二:
影院重商輕藝
讓觀眾“被選擇”
《小時代》系列如此被影院眷顧,也讓影院再次受到“重商輕藝”的指責。從影院的立場講,注重盈利無可厚非。每一家影院在運營過程中都需要支付高額的人力、物力成本。尤其是在目前新一輪的院線整合拉開帷幕之際,各院線或影院能夠在市場上站穩腳跟,頗為重要。影院選擇《小時代》《環太平洋》《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等預期上座率會很高的影片,以充足的場次滿足最廣泛的受眾需求,自然是保障自身利益的有效舉措。在商業利潤能夠有所保證的基礎上,再開啟一扇藝術電影的窗口,才是真正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雙贏”。
以《小時代》為例,影院經理對該片市場潛力的判定,也不是突如其來,毫無根據。一般來說,影院選擇重點推薦的影片,會是巨額投資、強勢宣傳、賣點突出的影片,這其中“粉絲電影”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市場炸彈”。據媒體報道,6月初,在浙江橫店進行的全國主流院線領導審片會上,《小時代》發行方煞費苦心,將郭敬明本人的魅力作為影片推薦的重點,包括郭敬明個人微博粉絲數、單條微博轉發量以及原著發行量等。可以說,《小時代》是一部典型的“粉絲電影”,它的火爆與李宇春、韓庚主演的電影受大范圍的粉絲追捧如出一轍。粉絲、讀者,正是最可能為電影買單的潛在觀眾。郭敬明的粉絲、讀者主要是青少年,在暑期檔主推《小時代》也就成為共識。另外,《小時代》的監制柴智屏曾經打造出風靡東南亞的“F4”與偶像電視劇《流星花園》,其品牌影響力也為《小時代》“添了一把旺火”。
如果影院所選擇的不是主流觀眾最想看的,觀眾又會如何呢?雖然不少觀眾看電影是臨時意愿,但在資訊獲取如此方便快捷的互聯網時代,觀眾也多會選擇自己想看的電影放映之時前往影院。要按照年齡段、職業等統計不同類型的觀眾數量,需要大數據的支持。影院也只能通過各種可以獲取的數據去判斷某部影片的市場潛力,如預告片的網絡播放次數、網民反饋、發行方的營銷攻勢、主創人員的知名度等等。在影片上映之后,再根據觀眾上座的實際情況,動態調整排片場次。之前的進口片《瘋狂原始人》就從一開始的“冷門”變成影院的“熱門”,那是觀眾選擇的結果。而今年愛情片扎堆的“七夕檔”,結果并不如預期。七夕當天全國觀影人次400萬,票房1.4億元?!捌呦n”這個被業內炒得很熱的檔期,從全國票房8月10日1.02億元、8月11日8600萬元、8月12日5600萬元的情況來看,單日票房逐步下滑。雖然七夕節單日成功破億,但與今年“五一”檔期3天4.45億元的票房相比較,“七夕檔”4天不足4億元的票房尚有差距。
電影從來就是“爆米花經濟”。團購、半價促銷等方式,給影院帶來龐大的觀眾流量,但實際上,影院從電影票價中獲取的“薄利”可能遠不如從爆米花、飲料等附加商品中獲取的“暴利”。既是如此,電影院又怎會將大量的場次給上座率極低的電影呢?那樣,觀眾又何嘗不是“被選擇”?在“排片之爭”的背后所隱藏的制片方、發行方和影院的矛盾,事實上還是一個市場的較量、觀眾的較量。電影業界,與其互相指責,不如正視問題、練好內功、找準位置,共同應對復雜多變的市場競爭。
(編輯: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