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交”:不懼“冷門” 選曲為“王”
“芭交”:不懼“冷門” 選曲為“王”
將上演“天國之聲”“音樂魔方”兩場重量級音樂會
“有人跟我說,張藝啊,你怎么老選那么冷門的曲子演,不怕沒人去聽嗎?我說:北京的演出舞臺有這個承載力,而作為古典樂‘首善之區’的北京也有資本做一些不一樣的東西,最關鍵的是讓古典樂的多元化真正體現出來。”每次見到中央芭蕾舞團副團長、音樂總監、首席指揮張藝,聽他侃侃而談最近在忙的事情,都能感覺出他作為中央芭蕾舞團交響樂團的核心人物,想做出那么一點“不一樣”的小“得意”與小“自信”,有些囂張但并非“天馬行空”。8月8日起,“芭交”又再度進入演出倒計時階段,整整6天封閉式、全日制排練,為了8月14日在國家大劇院登臺的重磅音樂會——“天國之聲”。
“馬勒第四”唱出“天國之聲”
從日前公布的曲目安排來看,“天國之聲”音樂會選擇了馬勒的《第四交響曲》和葉小綱的《廣東音樂組曲》。“眾所周知,2011年被稱為‘馬勒年’,幾乎所有交響樂團都在演馬勒,把樂迷們著實‘撐著了’,但這兩年大家又都不演馬勒了。那好,我們來演。‘馬勒第四’是我本人很鐘愛的曲子,其中的《天堂的生活》更被作曲家本人訴說為‘這座大廈上的塔尖’。”張藝談到。《天堂的生活》原本是馬勒創作的一首歌曲,原來要放在第三交響曲之中,但由于第三交響曲體積實在過于龐大,不得不重新構思后放在第四交響曲的終樂章中,實際上整個第四交響曲的創作源泉即來自于這部聲樂作品,把第四樂章作為聲樂管弦樂作品其實更加貼切。值得一提的是,本場音樂會特別邀請到中央歌劇院獨唱演員李晶晶擔綱馬勒《第四交響曲》演唱。這位極具天賦的年輕演員憑借其深情生動、靈巧跌宕的演唱風格,先后在歌劇《卡門》《蝙蝠》《霍夫曼的故事》等國家大劇院的歌劇中飾女主角,深受觀眾喜愛。張藝盛贊李晶晶的德語演唱十分精彩,“中國的很多歌手發聲很好,但是難過語言關,尤其是演唱時的咬字飽受詬病,李晶晶在奧地利留學多年,并跟隨多位世界著名歌唱家深造,相信她標準的德語演唱一定能改變觀眾的固有印象。”
上半場演奏的著名作曲家葉小綱創作的《廣東音樂組曲》則蘊含著濃郁嶺南氣息。這部在2005年應廣州交響樂團創作的委約作品,創作前提是對于流傳廣東民間的音樂曲調不作任何改變,而使之管弦樂化。祖籍廣東的葉小綱在接受采訪時談到:“其實童年對廣東文化沒有感覺,只是通過父母在香港以及早年在廣東生活的照片有一些了解,對廣東文化的認知及意識到自己具有濃烈的廣東情結是在上大學后。而‘廣東組曲’要具備清新脫俗又不改曲調,對我來說是必須要激發自己的潛意識了。”在組曲中,“雨打芭蕉”、“餓馬搖鈴”、“平湖秋月”、“旱天雷”4個段落中,充分發揮了葉小綱創作中特有的和聲語言手法與配器技術,將傳統的廣東音樂賦予了嶄新的魅力,是葉小綱最通俗卻也是最雅致的一首交響組曲精品,很具有欣賞性。而葉小綱為了這次演出,還特別對組曲做了精簡和修整。
“音樂魔方”主推經典變奏
延續“天國之聲”,9月4日“芭交”還將推出“音樂魔方”音樂會,這場音樂會由三個作品組成:《碧塔海之晨》《帕格尼尼主題交響變奏》和《肖邦24首前奏曲》。《碧塔海之晨》是相對比較陌生的曲子,整部作品風景描繪形象生動,自然氣息濃郁,自始至終充滿了青澀而神秘的幻想色彩。這部由青年作曲家葉彥辰創作的《碧塔海之晨》也入選了去年“國家大劇院青年作曲家計劃項目”的參演劇目。“青年作曲家很難有出頭之日,就是因為很少有展示的平臺,通常他們找交響樂團演奏他們創作的作品還要支付費用,但我們樂團愿意與年輕作曲家合作,推他們的新作品,我認為這是責無旁貸的事情。”張藝對此表示。
從古至今不知有多少作曲家為帕格尼尼的第24首《A小調隨想曲》主題寫過變奏或改編過全曲。2005年應澳洲昆士蘭交響樂團之邀,澳籍華裔作曲家于京君也寫了一首帕格尼尼變奏曲。與其他版本不同的是,它并不是對帕格尼尼主題的直接變奏,而是對勃拉姆斯的帕格尼尼變奏曲進行的再變奏。
(編輯:單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