郵箱帳號: 密碼:
      English日本語簡體繁體

      一個人的文化站

      時間:2013年08月06日來源:《光明日報》作者:

      姚文(中)在演出。莫迪攝 

        “昨天凌晨3點剛從隔壁村回來,道具都還沒收拾好。喏,另一個村又來電話邀請了!”掛了電話的姚文招待記者一行落座。

        在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崇左市扶綏縣山圩鎮(zhèn),宣傳文化站站長姚文20年如一日這樣忙碌著,一個人支撐著一個文化站。為了不讓當?shù)氐膫鹘y(tǒng)劇種唱春牛、采茶花戲失傳,他潛心整理、研習和推廣,從“門外漢”成了“名角”,組建的業(yè)余戲劇團如今也已聲名遠播。

        “我不干,怎么辦” 

        1993年,姚文從縣文化館調到山圩鎮(zhèn)文化站工作。當時的文化站只是一個虛名,站點還沒建起,工作幾乎是空白。

        縣里財政困難,沒有任何經(jīng)費支持。

        姚文從親戚朋友處籌來資金3萬多元,建起一座120平方米的瓦房,作為文化宣傳工作基地。在這個陣地上,姚文開始了他一個人的“戰(zhàn)斗”。

        在扶綏縣農(nóng)村,素有崇拜牛、敬重牛的習俗。秋收之后,唱春牛的民間藝人就裝扮成耕牛模樣,敲鑼打鼓、挨家挨戶上門祝賀豐收,贊頌耕牛功勞。采茶花戲是比唱春牛更為復雜的地方戲劇劇種,有完整的曲調、曲牌,唱腔優(yōu)美動聽,劇目多以宣揚真善美、抨擊假惡丑為主題,是扶綏縣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之一。

        據(jù)《扶綏縣志》記載,唱春牛和采茶花戲在清朝就有了,主要以家庭班的形式存在。最流行時,每個村有好幾個家庭班。

        上世紀90年代初,山圩鎮(zhèn)108個村屯中,近八成有家庭班。在家庭班里,爺爺奶奶一般就是帶班師傅。老人一旦過世,家族里要是沒有能挑大梁的接班人,整個家庭班就散了,手里的曲目自然也就失傳了。到2002年,全鎮(zhèn)只剩下馬家班、凌家班兩家了。而這一年,因為帶班師傅過世,馬家班也無奈地解散了。

        “再不整理、搶救,這么好的民間文藝就要消失了。作為一個基層文化工作者,我不干,怎么辦?”姚文意識到,挖掘保護唱春牛、采茶花戲等民間傳統(tǒng)文藝已迫在眉睫。從2002年開始,姚文深入各個村屯走訪民間老藝人,對本地民間傳統(tǒng)文藝進行搜集整理。

        在老藝人的支持幫助下,姚文搜集整理了地方采茶花小調53首,創(chuàng)作出34部地方古裝采茶花戲和3部現(xiàn)代采茶花戲,還通過加入現(xiàn)代元素,創(chuàng)作出一批小品、相聲、山歌、舞蹈節(jié)目。

        要傳承民間文藝,光有劇目不行,還要有人來唱來演。2004年,姚文招募曾演過唱春牛和采茶花戲的農(nóng)民文藝愛好者,組建了山圩鎮(zhèn)農(nóng)民采茶花劇團。劇團組成后,姚文又請來老藝人對演員們進行培訓。沒有服裝、道具、樂器、音響,就自掏腰包添置。

        2004年10月1日,在扶綏縣舉行的迎國慶晚會上,姚文的劇團首演《五子慶團圓》,大獲成功。

        “群眾的掌聲是最大獎賞” 

        2004年11月,姚文應邀率采茶花劇團到南寧市江南區(qū)蘇圩鎮(zhèn)蘇保村演出。“那是我們第一次赴外地演出,全村男女老少都來看,那種熱情,我一輩子都忘不了。”姚文說。演出結束后,村民還沒過足癮,又留劇團加演了兩晚。

        加演,幾乎伴隨劇團每一場演出。有時候,再三加演都滿足不了觀眾的需求。

        令姚文及其團隊尤其感動的是,在表演過程中,經(jīng)常有觀眾不知不覺“入戲”了,自覺參與到戲中來。

        一場戲中,主人公被虐待,沒有凳子坐,觀眾急忙上前,爭相把自己的凳子送上去;另一場戲中,一位演員“進京趕考”,卻苦于身無分文,有的觀眾便掏錢塞在他的行囊中。

        “伴著跌宕起伏的劇情,觀眾的情緒也或喜或悲,類似這樣的例子太多了,有時一場表演下來,收到滿滿的水果、零食和錢。但群眾的掌聲是最大獎賞。”姚文感動地說。

        隊員凌天和對記者說:“觀眾歡迎,我們再累也都不覺得累了。”與凌天和一樣,隊員們都是自覺參與到表演中來,再苦再累,也毫無怨言。有時遇到農(nóng)忙時節(jié),為了不耽誤演出,他們就花錢請人干農(nóng)活,而表演所得的微薄酬勞,往往還不足以抵消請人干農(nóng)活的工錢。

        “表面上看是‘虧’了,但我們的心不虧。我們追求的是心有所享、心有所樂。”凌天和說出的一席話,隊員們紛紛贊同。

        隨著劇團的名氣越來越大,演出越來越多,姚文開始琢磨,劇團的演員都是地地道道的農(nóng)民,演出耽誤農(nóng)時,光靠熱情免費演一場兩場可以,但長此以往肯定不行。此外,劇團要不斷出新節(jié)目,就要更新服裝、道具;觀眾多了、場面大了,原來的小音響不夠用,也要花錢。而文化站經(jīng)費有限,發(fā)不起補貼,怎么辦?

        姚文的主意是:不等不靠、以文養(yǎng)文、可持續(xù)發(fā)展,利用劇團的名氣搞商演!

        于是,劇團從全部義演,逐步開始了商演。商演收入,10%作為劇團發(fā)展基金,其余全部發(fā)給演員做補貼。“以前演,是窮開心;現(xiàn)在演,還能賺錢補貼家用。”姚文說,“平均下來,劇團商業(yè)演出每年可收入11萬元左右,每個演員每年可得演出補貼三四千元”。

        劇目要傳承,更要創(chuàng)新。姚文結合時代特點和身邊生活,創(chuàng)作了大量作品。山歌春牛調《清潔鄉(xiāng)村,建美麗家園》就是他結合“美麗廣西,清潔鄉(xiāng)村”活動創(chuàng)作的。為了宣傳中央“八項規(guī)定”,姚文又創(chuàng)作了方言小品《村支書的賢內助》,把大道理巧妙融入小品中,為的就是讓觀眾在“開懷一笑中得到啟發(fā)”。

        “文化站是我的家,更是群眾的家” 

        走出鎮(zhèn)里,走出扶綏,走出崇左……這些年來,姚文和他的劇團走得越來越遠,影響越來越大,褒獎和榮譽也接踵而來。

        2006年10月,“中國農(nóng)村歡樂演出年”崇左市第一賽區(qū)比賽,劇團代表扶綏縣參賽,共獲得兩個一等獎、兩個二等獎和三個三等獎;2009年,廣西文化廳確定山圩鎮(zhèn)文化站為全區(qū)綜合文化示范站,并作為全區(qū)3個典型之一入選中央文明辦《農(nóng)村精神文明建設典型》。劇團骨干演員發(fā)展到25名,每年的演出從50多場次,增加到如今的120多場次。即便如此,還是“供不應求”。

        村民吳美香是劇團的鐵桿“粉絲”,她看劇團的表演已有七八年,但還覺得不夠,有時劇團外出巡演她還追著去看。她說:“上了年紀,聽不懂普通話,姚文他們演出用的是我們能懂的語言,表演的也都是老百姓身邊的家長里短,大家打心里喜歡。”

        劉紅梅是劇團的“元老”,也是“名角”,她唱采茶花戲已有20多年,演出千余場。談話間,她和姚文即興表演了一段對唱,讓記者開了眼界。“我本身熱愛采茶花戲,表演受到老百姓的喜愛,這種成就感是無法比擬的。”劉紅梅說,只要老百姓有需求,就唱下去,直到唱不了的那一天。

        “有了文藝村演,那些賭博、打架斗毆等不良現(xiàn)象就很少見了。”扶綏縣文體局局長鐘文慶在進行調研后感慨地說。

        前些年,山圩鎮(zhèn)渠懷村曾經(jīng)發(fā)生過多戶群眾侵占集體土地的事情,鄉(xiāng)鎮(zhèn)、村屯干部多次做工作都沒有效果。劇團聽說后,以這件事為原型編排了小品《三分地》,講述一名村官勸說妻子退出侵占的三分土地的故事。2007年12月,小品在渠懷村上演,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44個侵占土地的農(nóng)戶此后陸續(xù)同意退還土地,最后287畝土地全部回到了村集體手中。

        “演出只是文化站工作的一部分,我們還有很多工作要做。”姚文說,“文化站是我的家,更是群眾的家。”


      (編輯:高晴)
      狠狠精品干练久久久无码中文字幕 | 无码精品A∨在线观看中文| 日韩精品久久无码中文字幕| 台湾无码AV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午夜无码电影在线观看|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久久2017| 国产成年无码久久久免费| 免费a级毛片无码免费视频| 欧美日韩中文字幕在线看| 成年免费a级毛片免费看无码| 中文精品久久久久国产网址| 精品无码无人网站免费视频| 欧美日韩v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久久| 国产丰满乱子伦无码专区| 久久精品中文字幕大胸| 无码少妇一区二区| 中文字幕免费高清视频| 国产精品无码无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无码区免费内射一片色欲 | 中文最新版地址在线| 午夜亚洲AV日韩AV无码大全| 欧美日韩中文国产一区| 精品无人区无码乱码大片国产| 国产精品99久久久精品无码| 无码中文字幕乱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无码av| 自慰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字幕免费高清视频| 亚洲高清中文字幕免费| 国产亚洲精久久久久久无码| 东京热人妻无码一区二区av| 合区精品中文字幕| 久热中文字幕无码视频| 亚洲?V无码乱码国产精品| a级毛片无码兔费真人久久|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一线| 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蜜桃| 六月婷婷中文字幕| 91在线中文字幕| 无码AV中文字幕久久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