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閱讀的孩子知道書籍的力量有多大
華南師范大學副教授張舸在給老師們做講座
青少年心理學專家陸曉婭給學生們上課
“我現在一年要讀60至80本書,不管走到哪里,我的書包里最少都會帶著一本書。”青少年心理學專家陸曉婭的一番話讓孩子們深受震撼。
講座中,曉婭老師讓同學們在藍色便簽紙上寫下“有沒有很郁悶、遇到困難心情不好的時候?”
同學們一口氣寫出許多郁悶的事情,有意思的是,大多數學生心情郁悶的原因都跟考試有關。他們通過“打沙包”、“跑步”、“做奧數題”、“吹笛子”、“聽音樂”、“大喊”、“看電視”、“和寵物玩具說話”、“使勁吃東西”來發泄痛苦,對付困難。
不少學生對曉婭老師推薦的用讀書來排遣郁悶很認同。五年級的陳佳(化名)就覺得,讀書讓她學會怎么做一個受歡迎的班長。
以前覺得自己太胖,陳佳一直自卑地認為自己不適合跳舞,但是在看了不少書后,她鼓起勇氣報名參加了舞蹈班,在堅持了很長時間之后,她的舞姿引來不少人羨慕的目光。“只要付出努力就會有收獲的。是閱讀讓我懂得丟掉自卑學會跳舞。”陳佳說。
陳佳的爸爸在地下停車場工作,媽媽在超市工作,家庭并不富裕,她總是把零花錢積攢起來,都用來買書和文具,家里的書柜上已經擺了滿滿的兩排。假期最快樂的事情就是坐著公交車去逛書店,她甚至為買書跑過30多家書店。
在同學們寫給陸曉婭的“郁悶”紙條里,有同學說:“爸媽為自己買的書大部分都不喜歡看,自己喜歡看的書爸媽又不給買。”
針對這一問題,華南師范大學文學院漢語言系副教授張舸給家長和老師的方法是“分享你自己愛讀的書,繼續享受這份閱讀的樂趣。如果你不知道從何找起,不妨在Google打上‘紐伯瑞兒童文學獎’,仔細研究歷年得獎好書”。
張舸在給東崗小學帶來的《教師語言藝術》和教師應該如何引導學生閱讀的講座中,向教師們提供了北美學校引導學生閱讀的經驗。
她說,在北美的教育理念里,“良好的閱讀習慣是一個人成功和幸福的保證之一,良好的閱讀能力也是一個人持續學習能力的重要保障。” 加拿大鼓勵孩子持續閱讀,不管是公共圖書館還是學校,對學生每天的閱讀時間要求不高,一般就是15分鐘。但是,要保證連續多少天一直在讀。
加拿大每所小學都有一個圖書館,都配有至少一名Library Teacher. Library Teacher不是圖書館管理員,而是致力于學生閱讀的圖書館老師!從學前班開始,每個孩子每周都可以從圖書館借1~2本書帶回家閱讀。并且,每周都有Library課,這個課就和小學生的數學課、科學課、體育課一樣,是正式的一門課程!不同年級的Library課內容和要求不同,但都是以培養孩子閱讀習慣、提高閱讀水平為目的。
在課堂教學中,每天都有專門時間讓孩子用來閱讀。老師對學生的閱讀水平每隔一段時間進行評級,然后為學生提供相應級別的讀物。相近級別的孩子組成一個組,會共同讀一本書,并對書的內容進行討論交流。隨著年級的增高,閱讀向縱深方向進入。同樣一本書,閱讀要求會有不同,以此來加深孩子對閱讀內容的理解。再高年級,就會要求孩子寫閱讀報告,把閱讀向寫作方向引導和過渡。
東崗小學的教師對此深有同感,認為“老師在引導學生閱讀,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中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
教師王姝燕經常向學生推薦兒童繪本,這些繪本很受學生歡迎,里面的故事和細節都記得非常清楚,甚至哪一句話出現在哪一頁哪一段都刻在腦子里。每周五,王姝燕就讓學生在課堂上交流讀書心得體會,這讓學生在語言表達上也進步了很多,課堂也變得輕松愉快了。
“現在的很多家長也很支持孩子買書、看書。學生們看書后會做讀書卡和閱讀筆記,這對提高語文成績很有幫助。” 教師史超說。她翻開一位學生讀書體會,上面寫道:“在我傷心難過時,它給了我快樂;在我閑暇時,它給了我充實的時光;在我遇見困難時,它給了我勇氣……”
“書籍的力量有多大?顯然,每個讀書的孩子自己都會去衡量。”張舸說。
(編輯:蘇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