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艱難的西方中國研究
這段時間以來,曝光“棱鏡計劃”的美國中情局前雇員斯諾登受到國際社會廣泛關注。稍早前他曾透露,從2009年開始,美國潛入內地與香港兩地政府官員、企業以及學生的電腦系統進行監控,目標包括香港中文大學。
美國為何監控香港中文大學?這個問題難免引起各種聯想。網上有篇文章流傳甚廣,猜測這是因為香港中文大學的“當代中國研究中心”(應為“中國研究服務中心”)是對中國各地情況搜集、研究的重鎮,而該中心的背景“與CIA(美國中情局)有淵源”。這其實是一個老掉牙的傳聞。
中國研究服務中心的前身叫“大學服務中心”,該中心于1963年在香港創建。成立這個機構的目的,是為西方學者研究中國提供便利。中國自1949年后基本上與西方世界斷絕聯系,進入所謂的“竹幕” 時期。如何獲取新中國的第一手研究資料,頗讓西方學者感到頭痛。當時,適逢“大躍進”后中國內地發生大規模逃港風波,數萬人從內地偷渡到香港。這一機構的成立,“使得美國學者能夠通過采訪難民來研究中國大陸”。
比中國研究服務中心早8年成立的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心更是為人熟知的西方中國研究重鎮,它始創于1955年,前期叫東亞中心,是美國最早成立的現代中國研究機構之一,直至今日仍是西方中國研究重鎮。可以說,但凡提到美國的中國研究或著作,費正清中心是一個繞不開的名詞。
“二戰”結束后,“美國驚奇地發現自己正成為有重大國際影響力的全球強國”,然而“美國才剛剛開始積累作為一個有力的國際領導者所必需的語言技巧、文化知識和歷史理解力”。費正清等人成立東亞中心,便是希望通過基礎研究,幫助美國更好地理解中國的過去與現在。
面對“竹幕”后的新中國,立足于中國臺灣、香港,既可近距離觀察中國大陸,也能夠為研究者提供各種方便。因此,早于大學服務中心創立前的1962年,在費正清、韋慕庭(哥倫比亞大學教授)以及中國學者郭廷以等人合力推動下,臺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下稱“近史所”)獲得福特基金會資助,正式啟動了相關合作項目。
曾任“中研院”近史所所長的臺灣學者張朋園,寫過一部專著《郭廷以、費正清、韋慕庭:臺灣與美國學術交流個案初探》,介紹相關合作的來龍去脈。他提到,對于近史所方面而言,獲得外援可增添圖書設備、補助研究人員生活和資助人員出外進修,而對于西方學術機構,則可借此“充實近史所,以之作為美國在臺灣研究中國的基地”。尤其是,臺灣方面保存的清末民初外交檔案、國民黨黨史以及中共資料,更令西方學者們備感興奮。
如今許多人大概難以想象,這些西方學者及其合作者當年進行中國研究的艱難程度。這不僅在于國際學術交流不暢、一手資料不易獲得,還在于正常的學術活動,受到了冷戰時期意識形態對立所造成的嚴重困擾。例如,費正清于“二戰”剛結束后,曾被牽扯進席卷美國的“反共恐慌”,被叫到麥卡錫委員會接受質詢。一些中國問題專家公開批評費正清的“親共傾向”,這使得費正清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盡量淡出公眾視野,專心任教。
又如臺灣“中研院”近史所相關項目,一開始就遭到若干學者的攻訐。當年主持近史所、也是相關合作的倡議者和負責人郭廷以,被人指責“接受洋人的補助”、出賣“檔案”、勾結費正清等“共產黨的同路人”,為此他與“中研院”院長王世杰都被叫到“立法院”接受質詢。特別是所謂的“縮微案”(即郭氏應韋慕庭等人提議,擬將國民黨黨史、清末民初外交檔案等攝制成膠卷提供給對方),令他深感百口莫辯,“越想越恐怖”。在這樣的“白色恐怖”下,郭廷以不得不放棄他一手經營的近史所,離開臺灣前往美國定居,黯然病逝于他鄉。
再看關于中國研究服務中心由來已久的相關傳聞,又何嘗不是冷戰思維陰影下的一種殘余?事實上,該中心于1988年加入香港中文大學后,已從面向西方學者轉型為面向中國內地,旨在搭建國際化學術交流和研究平臺,為中國學人提供服務。近些年來,許多內地學者紛紛前往該中心訪問研究。至于服務中心在西方中國研究中所扮演的角色,《鄧小平時代》一書作者、兩度出任費正清中心主任的中國研究專家傅高義曾評價:“沒有這個中心的話,當代中國研究當何以進行?整個六七十年代,如果不是來到香港,得到中心的支持,我們何以了解當時中國人每天的生活?”
正因為有這樣一批學者在種種不利條件下堅持進行中國研究,為西方了解中國打開了另一扇窗,進而為中美關系緩和與建交,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政策與理論支持。1972年尼克松總統訪華不久后,費正清、孔杰榮(中國法律研究專家,大學服務中心第一任主任)等人便應邀到中國訪問,受到周恩來總理親自接見和宴請。而在如今國門開放、國際學術交流日趨活躍的背景下,這批西方學者的研究成果又在反哺國內學術界,成為中國人了解自身的重要理論借鑒。
今天的中國與“二戰”后的美國,其實有一點頗為相似。經過三十多年改革開放,中國似乎一夜之間驚奇地發現自己成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作為一個崛起的大國,中國同樣需要深入研究與理解西方世界,這樣才能有助于調整外交政策、重新塑造國際形象,扮演好一個負責任大國的角色。
(編輯:蘇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