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音藝術的傳承與創新
植根于閩南花錦山川的南音,被譽為“中國古典音樂的明珠”、“民族樂苑的奇葩”,是一個歷史悠久、源遠流長的古老樂種。它典雅優美,情韻深沉,雅俗共賞,獨具魅力,千百年來廣泛流傳于閩南語系地區。
本人負責廈門藝校2011級南音班專業教學工作,設置教案、親自授課,傳承南音藝術。專業教師班子基于旨趣一致,愛好相同,就在90后的學生當中播下了南曲種子,生根發芽,蔚成今日棉絲吹竹的繁盛成果。
福建南曲亦稱南音、南樂、南管、弦管。“音樂是一條河流”在歷史的發展中心必然有所棄舍、有所增益,有所保留,有所發展。任何一種樂曲、樂器,都是會受到外來影響,互相融合、滲透,南曲也是這樣的。
南曲曲式分為“散曲”“指”“譜”三大類。
“散曲”是一種器樂伴奏的清唱曲。初步了解現有搜集、整理的清唱曲有一千多首。
“指”是部分有一定戲劇內容的“散曲”聯接而成的套曲,但它僅供器樂演奏而不作清唱之用。現有四十八套。
“譜”是一種標題音樂的器樂彈奏套曲,現有十三大套。
三類曲式,雖各有別,但均富有濃郁的地方色彩。唱則因詞寄意,因意抒情,聲情并茂;奏則婉轉展合,亦剛亦柔,調韻和諧;彈則描景繪物,緊慢有別,靜動迥異。
南曲的樂器,有琵琶、洞簫、三弦、二弦等,稱為“四管”。南琶用橫抱按彈,不同于北琶豎攏揮撥;洞簫定長尺八,系十目九節的竹制品,自唐至今格式不變。南音工尺譜全部是琵琶彈奏譜,這些工尺譜是南曲的骨干音,所以南音是同“南琶”緊緊地聯系在一起的。在這個意義上講,南音是“琵琶曲”。唱腔,洞簫、二弦是在琵琶譜的基礎上,依照某些歷史形成的規律加以變奏的。所以我們要求藝校南音班的學生,無論是唱員還是演奏員,南琶是必修課。
學習南音入門有一個曲牌叫做《棉答絮》,在《起手板》《八面金錢經》和《四不應》這三套大譜中都有這個曲牌,但這三套大譜并非同一個調門,《起手板》是“五空正管”(C調),《八面金錢經》是“四空管”(F調),《四不應》在南曲中是個獨特的調門,只適用于這套大譜,故稱為“四不應管”(bB調)。
為了方便學員學習,我特地將《棉答絮》的旋律改編成一首由C調轉D調,再轉F調的小器樂曲,加上南曲的打擊樂“拍板”“響盞”“四寶”“雙鈴”等,輕盈動聽,富有變現力。
南音有三大類別,在教學上專業指導教師需分工細化。先說唱腔,我和唱腔老師在教授一個新曲牌的曲韻、發音、咬字等方面,都作了比較深入的研究,對聲樂提出十四字要則,即:起、伏、頓、挫、腔、音、文、白、喜、怒、哀、樂、平、仄,并按照這些要則運用到演唱和授課。因此南音班學生的發音咬字明朗洽韻。
在南曲器樂方面,我們善于吸取師友之所長,深究其奧秘所在,發揮自己的獨創性,尤以洞簫及二弦吹奏法更為擅長。
現舉例簡單介紹南音的“譜”和“指”
倍思管譜《陽關曲》全章十節。
首節 渭城唱
次節 折柳吟
三節 折柳吟一疊
四節 進酒歌
五節 進酒歌二疊
六節 陽關曲
七節 陽關曲三疊
八節 一疊尾聲
九節 二疊尾聲
十節 三疊尾聲
在教授這套大譜前,要求學生先讀唐詩人王維送元二使安西之《渭城曲》“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這一首傳誦千古的送別詩,學生在演奏《陽關曲》時,其別離情緒不是用詩詞,而用音樂更能表達得更加細膩入微。
“指”《只恐畏》一曲,它的場景是黃昏薄暮時刻的塞外古道,出現了一幅“金烏西墜,玉兔東征;寒鴉歸陣,鳥雀投林”蒼古荒涼的畫面。當曲子飄飛,樂韻旋時,使人聽了如臨其境,如見其人,為之凄惻動容。看,一邊是朱弁的歸心如箭,一邊是公主的依依惜別。
福建南音,由于長期以師承傳授,世代流傳,逐漸形成不同流派。這些流派中,雖各自有不同的風格,但也出現一些以訛傳訛的缺點。如在曲律音韻中,還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地方,而我們專業教師本著對南曲專業的認真負責態度,去蕪存菁,校正修改,使之更臻完善。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藝校南音班走進大學校園演出,我編曲的《直入花園》有所創新。《直入花園》是南曲傳統的“散曲”(不下千首)之中一闋較為通俗易唱、膾炙人口的曲子。其內容描敘古代女子走過明陽嶺路進入花園游春的情景。音樂是南曲疊拍曲式“翁姨疊”滾門;曲韻優美華麗,旋律輕盈活潑,展現了人們游春意境又集中描敘主題“直入花園”的全過程。同時以“輕點慢撚”段落來發揮琵琶彈唱的特點。琵琶彈唱《直入花園》,描景抒情,悅耳鮮眼,演員彈唱技藝,如珠落盤,聲情并茂,惟妙惟肖,神韻自然。今人如入花園游賞美景,留下回味不盡的美感。
福建南音又名“弦管”。這一用語雖初見于晉,但習用于唐,如“朝成一詞,夕入弦管”等等;又如唐代詩人王建(約767—約830)《調笑》詞曰:“弦管、弦管,春草昭陽路斷”。千余年來,雖然福建南音決非一成不變,但卻保存了許多極為古老的東西:從樂器到樂譜(記譜法),從樂理到樂曲。
因此,我們對于福建南音要加強保護與珍愛,既要使它的源遠流長的傳統不喪失、不走樣,又要使它發揚光大,適應新時代,使南音藝術更為完整豐富,更富有藝術魅力。
(編輯:蘇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