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讓書簡成為“文化化石”
朋友,如果我問,現在你還在動筆寫信嗎(或者在網絡上寫信)?你還有過以一種忐忑的心情,在期待一封家書或來自友人的信件的經歷嗎?我想,以肯定的口氣回答我的,恐怕十人中間不會超出一個。這種現實在傳遞著一個令人尷尬甚至痛心的文化現象:曾經鮮活的“書簡文化”正離我們漸行漸遠,大有演化成為“文化化石”之勢!
在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化記憶中,“家書抵千金”是數代人的共識。圍繞著這長短不一的文體形態,厚重的中華文明史,留下了影響久遠的美談。鴻雁傳書、飛鴿報信演繹了一個個動人心、感天地的故事和傳說。從漢代無名氏的“長跪讀素書,書中竟如何?”到唐朝張籍的“洛陽城里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從唐朝李冶的“欲知心里事,看取腹中書”,到宋代晏殊的“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到歐陽修的“漸行漸遠漸無書,水闊魚沉知何處?”,更不要說最為著名的杜甫的“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的感人詩句和杜牧的“憑君莫射南來雁,恐有家書寄遠人”的復雜情感,漢樂府、元散曲,唐詩宋詞,都留下了關于“書簡”的不朽篇章,充滿了歷朝歷代人們對書信所包含的多重滋味的品讀。即使今天讀來,也有一種心靈的震撼。由此我們完全可以說,“書簡”已成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千百年里文化傳承的一個重要載體。無數做人、立德的思想,在家信和志同道合者的書信往來中得到傳承和弘揚,人們對世界的感知和認識,也通過書簡而得以傳播和建立,這就是我們今天再讀《曾國藩家書》、再讀林覺民《與妻書》、再讀《傅雷家書》而不斷有新的啟迪和思考的最好說明。“書簡”在成為中華傳統文化園地里一朵絢麗的奇葩的同時,也豐富了以此為主題的詩歌、散文等不同文體的寶庫。
然而,回到本文開頭的設問:隨著信息和文字傳播手段的變化,今天,我們還有多少人在寫信?有多少人還會寫信?毛筆、鋼筆書寫的美麗和瀟灑,已被千篇一律的電腦體所替代;字斟句酌、靈光閃現的思想交流和吁寒問暖,也已轉化為轉發、群發的固定短信和段子。相伴書簡而生的郵票,也似乎像一個移情別戀的負心人兒,決然地棄書簡而去,另立門戶,和財富同居、尋歡,成為行情不斷飆升的收藏品。雖然也曾有一些人,一度只是將書簡的傳統書寫形式,轉化成了電子郵件,但事實是,當QQ等即時聊天工具誕生后,更多的人選擇的是口口相傳、語音交流,早已對動筆、動手沒有興趣。表面上看,這是一種傳播手段的選擇,而內在的,卻體現了人類對自身思想、情感把握的失控。社會競爭的激烈讓當今的人們沒有細品生活的閑暇,傳播手段的進步,也正給了人們刪繁就簡的理由和途徑。所以,今天,我們再也見不到觸及心靈的書簡文字,再也沒有了“家書抵萬金”的感動和期待,這是社會的進步還是退步?這是文化的繁榮還是式微?每一個文化工作者當有所思考和有所行動!
為了使“書簡”不成為“文化化石”,為了能使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不至于隨著歲月的流逝而消減,朋友,讓我們一起動手、動心,抽出一點時間,給你的家人,給你的朋友,寫一封信!給我們的心靈,建起一座可以歇息的驛站!
(編輯:蘇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