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動迎接 市場挑戰
中國對外文化集團管理的廣州大劇院通過三年的大膽探索,交上了一份改革的“新答卷”。不空談、不務虛,而是扎扎實實在一個“點”上尋求改革的突破,既實現了“零編制、零補貼”的劇院運營管理的新探索,又邁出了中國對外文化集團改革發展的新步伐。
盡管劇院“零編制、零補貼”運營是個“世界性”難題,但廣州大劇院通過三年探索,證明這并不是“遙不可及”或“不可能實現”。廣州大劇院探出的改革新路是:通過市場激活活力,通過改革開拓市場,通過提高藝術質量謀求發展。
廣州大劇院主動迎接市場的經驗可以看出,隨著群眾收入水平的提高,對精神文化需求也提出了新的期待,文化企業和文化從業者要敏銳地發展市場,并主動去創作和生產出“適銷對路”的文化產品,既滿足群眾的需求,又實現自我發展和壯大。
廣州大劇院的生存之道還告訴我們,主動迎接市場的挑戰,才能在實踐探索中成長,增強應對市場的能力。這樣,沒有補貼也能生存和發展,而有了補貼,則更能錦上添花。
近年,文化體制改革風生水起,一批有較強市場競爭力的市場主體破繭而出,這正是改革的重要目標和成果。但并非所有改制單位都能如廣州大劇院一般,有著極強的市場意識和文化追求,為劇院改革和文化體制改革增添新的思路和做法。比如,由于長期以來投入不足,全國各地劇場總量偏少,劇場設施設備老化陳舊,院團改革面臨特殊困難:底子薄、包袱重、體量小,難以通過盤活存量的方式支付改革成本;人才匱乏已經成為國有院團事業發展的最大瓶頸。
這些問題之所以出現,既有歷史原因,也有體制因素,要理性客觀看待。逐步化解這些問題,將是一個長期、有序、逐步推進的改革過程。轉企改制意味著政府要向市場放權,但向市場放權并不意味著政府無條件地“放手”。目前,轉制院團自我贏利能力還比較弱,面臨著許多“市場失靈”的問題,這對政府文化職能提出了新要求。
“打鐵還需自身硬”。包括轉制院團在內的各種市場主體,要勝任新的角色要求,就不能一味地依賴政策,要像廣州大劇院一樣主動迎接市場的挑戰:
其一,打好管理牌。目前的文化企業,大多數是文化人管理,企業管理經驗欠缺。因此,在改革發展過程中,需要建構一個相對職業化的管理團隊。只有當管理團隊能夠對投資主體負責,并通過執行決策和完成管理目標,實現管理專業化,文化企業的發展才能取得更大突破。因此,將經營業績與風險管控結合起來,建立有激勵性和約束力的制度性安排,建立科學有效、監管有力的藝術創作生產機制,刻不容緩。
其二,打好分配牌。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分配要體現市場規律并兼顧公平。但對文化企業來說,分配還需遵循藝術規律和演出規律等。這其中,關鍵點是對各行當、各門類在創作中的價值和作用進行深入研究并形成基本共識,處理好基本保障與扶持優秀的關系,處理好生產、營銷、行政管理之間的關系。
其三,打好人才成長牌。人才,是文化體制改革的核心要素。化解人才困境,有幾個方面比較關鍵:一是制定青年人才扶持機制,二是建立公平的內部競爭機制,三是推出領軍人才的引領機制。
廣州大劇院的改革發展依然還在路上,沿著這個“突破口”,將繼續探索如何通過市場激活文化企業的活力,如何讓文化真正融入到群眾生活中,如何破解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將有限的財政資金補貼用到文化改革發展的刀刃上。
(編輯:高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