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類真人秀”
歌舞、相親、跳水、年代秀、夢想秀……真人秀已經成了當下電視娛樂節目的主流,對真人秀節目的爭議也不絕于耳。幾年前,對“家庭調解”類節目聘請演員扮演糾紛家庭成員的做法,社會輿論給予了強烈的批評。曾幾何時,媒體還對選秀歌手編造悲慘經歷博取同情的行為進行了曝光。如此種種,輿論所關注的焦點問題,究其根源就在于“真人秀”三個字上。
人們為什么愛看“真人秀”?因為從中能夠看到生活中真實人物參與某種游戲的反應、行為和情感,其中常常帶著觀眾自我的心理投射。同時,既然是“秀”,一定強調戲劇性,二者的疊加更加重了觀眾的好奇心。這就是真人秀的魅力所在——故事的發生、發展受制于外界所有因素的影響,從而使得整個故事呈現出前所未有的未知性和懸念感。
盡管“真人秀”節目的概念被引入中國已久,但是我們平常看到的更多是“類真人秀”節目,它們大多會設計各種橋段,并按導演們希望的故事方向去設計人物、情境和情節。這類節目雖然也是“真人”,但其“秀”即戲劇性其實是建立在“虛構”的基礎之上,其實質與“真人秀”之“真”恰恰是背離的,如果沒有告知觀眾,這種“真人秀”甚至具有欺騙的嫌疑,它對觀眾是不誠實的,對播出媒體的公信力也具有極大的傷害。
可以說,“真人秀”的形態,不僅關系到節目的質量,更涉及“娛樂道德”,因此從“類真人秀”到“真人秀”的轉型是十分必要的。如何轉型?首先是觀念,要認識到“真人秀”的本質,尊重觀眾的智商,遵守娛樂的道德;另一方面,也需要制作力量的提升。
真人的秀,既強調真實,也強調戲劇性,如何做到二者兼顧?一是靠有趣的創意,制定有效的游戲規則,盡量調動真實人物在節目中展現自己的多側面;另一方面,需要用大量的人工和技術設備記錄盡可能多的現場素材,并從大量的素材中去“挖掘”戲劇性,要做到這一點,需要集結大量的財力物力,需要更大的制作隊伍付出更多的勞動。
以最近播放的《中國最強音》為例。每期節目是用三十幾個機位來記錄比賽現場,素材量多達300個小時,而節目最終呈現的是90分鐘,進入觀眾眼睛的人物表情、語言、角度都是從眾多素材中精心挑選剪輯出來的。同時,制作者在本真地還原即時面貌的同時,按當時所發生的事件所產生的邏輯線索,強化即時發生的故事以及故事發展的主線,再進而塑造真實故事中的人物。其中的矛盾、沖突、笑料、懸念等戲劇元素,導師和選手的個性,都在賽程的進展中被層層剝開。
近兩年來,通過國外引進和國內原創,中國電視熒屏上的“真人秀”節目制作水準正在逐步提升,使觀眾的收視體驗得到很大的改善,而內容、形式、品位更加高級,中國特色更為鮮明的真人秀節目也越來越讓觀眾充滿期待。
(編輯:偉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