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限模糊已成娛樂之寶
人生不能缺少娛樂,而且還要“寓教于樂”,這是人們的共識;娛樂是有界限的,有些事情萬萬不可娛樂,似乎也被多數人所認可,起碼在輿論中是這樣表述的。但在現實生活中,你會發現,娛樂的界限極其模糊。
明確標出自己是娛樂的,在各類節目中實際很有限,而在那些勵志、婚戀、競技、比拼、家庭生活、問題訪談之類的節目里,盡管沒有人會稱自己是在娛樂,但到了最后,除了娛樂還是娛樂,不知不覺就成了唯一的結果。因為,沒有娛樂,節目就叫不響;沒有娛樂,提升不了收視率。
娛樂界限的模糊,可以為無所不在的娛樂披上一層美妙的外衣,還可以點綴出些許道德的色彩。明明是在娛樂,卻說是在推廣體育,可這樣的競技,絕大多數人一輩子恐怕都難以企及,而其他還有那么多體育知識,為什么就不感興趣?明明是在娛樂,卻說是在勵志,可這樣的志,距離常人也太過遙遠,最終不過是一種停留在舞臺上的表演志罷了。明明是在娛樂,卻說是在牽線搭橋,可最后一統計卻發覺,線也沒牽成,橋也沒搭好的占多數,大家無非是來屏幕里展示一番,留下一堆談資而已。
說出自己的娛樂動機、標明自己的娛樂品牌沒什么不好,至少人們可以知道什么是娛樂、什么不是娛樂,界限清晰。然而,在物質利益的驅動下,當娛樂隱藏在任何地方,以種種名義出現后,問題就來了:抗戰歷史不妨被演成“神劇”、“鬧劇”,苦難和抗爭則被輕易地化解為“肥皂劇”,好像任何人物和素材都一定要成為娛樂的元素才能出場,否則就不叫座。其實,娛樂也分層次,高層次的娛樂是優秀的喜劇,電影《虎口脫險》也是二戰題材,票房叫好叫座,帶給人的也是笑的感受,但觀眾對那段悲壯的歷史不會因此產生輕慢的態度。
界限的模糊,讓娛樂消費對象日益擴張,個人的痛苦經歷、私人的情感悲傷、隱秘的家庭糾葛、夫妻的書信往還,都被推到大庭廣眾之下,作為娛樂素材,任人消費。連反腐、揭丑,都必須冠以“哥”、“姐”、“小三”、“二奶”這樣的娛樂稱呼,才能贏得點擊率,提高收視率。
娛樂界限的模糊,也讓人的識別神經處于麻痹狀態。打開各網頁,有多少嚴肅的內容被攢成娛樂的標題,又有多少娛樂的欄目描述的卻是令人心酸或讓人憤慨的情節。娛樂化的字眼,如今已經充斥在網絡的各類新聞里,可以表現在媒體的任何報道中。在一位文化名人的追悼儀式上,很多媒體的記者在采訪,人人神情嚴肅,沒有人想在這種場合娛樂,遺憾的是,記者手中麥克風上卻都標有娛樂二字。這些情形,大概不能說是誰在故意,只能說大家都逐漸失去了分辨的能力。
界限的模糊,讓娛樂大行其道。無論初衷是否追求娛樂,主題是否娛樂,但最終在點擊率和收視率的誘導下,不知不覺都采用了娛樂的手段,而且往往還是一種層次不高的娛樂手段。
(編輯:偉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