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風潮裹挾下如何面對歷史記憶
【事件】 教授質疑“三國”文娛熱
【觀點】 與歷史熱相伴的過度“娛樂化”傾向需要高度警惕
各種三國題材影視劇、3D網游《三國演義》、熱門桌游《三國殺》……當下的民眾似乎在“一段好玩的三國歷史”中狂歡。華中師范大學譚邦和教授對此質疑:對歷史記憶的無限想象生發和延伸,已經走向過度消費的庸俗化、娛樂化。
歷史總是叫人惦記。從葛紅兵與易中天“歷史該不該庸俗化”論戰,到崔永元批評“庸俗歷史劇”毒害青少年,以及商家以“日本兵”作秀的“國恥娛樂化”爭論,歷史隨各人喜好,在不同的人手中變出了不同的“花樣”。“歷史是可以任意梳妝的小女孩”,這句話在當下似乎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驗證。近年來,先是由名著改編的歷史劇熱播,進而是宮廷戲、武打戲搬上熒屏,緊接著歷史類圖書熱銷,再后來“百家講壇”解讀歷史的學者倍受追捧。居高的收視率、海量的印數和直線上升的知名度表明,“歷史”似乎炙手可熱。回望歷史、鑒往知來,從先賢的成敗得失和傳統文化典籍中汲取歷史智慧和營養,無疑是一種理性的回歸和歷史的進步,這種做法本無可厚非且值得贊許。然而,與歷史熱相伴的過度“娛樂化”的傾向,則需引起我們高度警惕。
當人們戴著觀念的有色眼鏡試圖重新審視和解讀歷史時,一切歷史記憶就變成了打上或時代或個人烙印的當代史。有人推論李白是“大唐第一古惑仔”;有人把梁山泊義士比附成危害社會穩定的恐怖分子;有人從“劉備無義、關公好色”一路罵到諸葛亮是中國歷史上“最虛偽的男人”;唐朝憂國憂民的大詩人杜甫近來很忙;抗日劇變得武俠化、偶像化、鬼子臉譜化;近期又有解夢派從《紅樓夢》中“考證”出:“雍正皇帝是被曹雪芹毒殺的”……迎合某些獵奇的文化消費需求,打著學術的旗號,憑空臆想出一些陰暗、無稽、荒誕甚至情色的“歷史”故事,以嘩眾取寵的驚人之語褻瀆先賢,最終會混亂歷史知識,甚至顛覆傳統價值觀念。
和其他文明古國相比,中國有著最豐富、最連續、最完整的歷史記錄。對歷史的信念,是中國人的生命哲學之一。在中國傳統的文化語境中,歷史是一種高高在上的神圣的存在。“青史留名”、“是非功過由歷史評說”等都彰顯了中國人的歷史感之重。而在當下娛樂至上風潮的裹挾下,我們該如何面對歷史記憶,并以怎樣的姿態進行古今對話?的確是一個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
(編輯:偉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