郵箱帳號: 密碼:
      English日本語簡體繁體

      80后批評家,他們為何姍姍來遲?

      時間:2013年06月07日來源:中國藝術報作者:金 濤
      W020130607383814129989.jpg
      ST20130607383284036666.jpg

      父輩的批評同樣從“我”開始,但父輩的“我”帶有普羅米修斯般的悲情與壯麗:“告訴你吧/世界/我-不-相-信!”父輩的文學批評無疑是光榮的傳統,不過,每一代人有每一代...

        本科到博士——80后一代批評者幾乎共享的人生軌跡,文學的魅力漸漸變得黯淡。在高度專業化、分工化的學術體制里,文學批評分裂成毛細血管般的無數支流,沒有對話,沒有讀者,每一篇完成的文學批評,都像一封寄向深淵的信,輕飄,空洞,沒有回響。未來的路則像大理石鋪就一樣筆直而明確,也像大理石一樣堅硬,在安穩中耗盡熱情。

        父輩的批評同樣從“我”開始,但父輩的“我”帶有普羅米修斯般的悲情與壯麗:“告訴你吧/世界/我-不-相-信!”父輩的文學批評無疑是光榮的傳統,不過,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故事,而對于80后,這種批評的使命,黃平說,一言以蔽之,是通過文學重建個人與共同體的關聯。

      褒貶俱來 吳之如 繪

        以韓寒1999年出版長篇小說《三重門》為標志,80后作家登上文壇并引起媒體和大眾廣泛關注已經過去十余年。同樣從事文學工作,80后批評家卻似乎成為被忽視的角落。不久前,中國作協創研部、理論批評委員會和現代文學館聯合舉辦的“青年創作系列研討·80后批評家研討會”在京召開,當一批年輕的批評家集體出現在文壇上時,前輩批評家在驚訝之余,給予了他們很高的評價:學識廣博,感覺敏銳,接軌傳統,打通經典,理論視野開闊,善于在務實中求新,相比前幾代批評家,多了“后”知識,富于潛力,與文學批評中的50后、60后、70后構成了很好的銜接……

        80后批評家遲到了嗎?

        一代有一代之文學,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批評家。中國作協黨組成員、評論家李敬澤說,每一代的作家總是能和同代的批評家有嚶其鳴矣、求其友聲的呼應關系。這種呼應關系,是整個文學生態非常活躍和健康的構成因素。80后的提法早已出現,80后作家涌現了一大批,有的繼續茁壯成長,有的都快成明日黃花的時候,80后批評家們忽然出現,這個現象本身是值得研究的。但李敬澤指出,80后批評家的“遲到”,某種程度上也是這一代批評家在文學生態上的特殊位置所決定的。年輕批評家的成長確實要比年輕作家的成長慢一點,難一些,某種程度上講,需要外力從旁協助,形成話語場地,在場地中盡快成長。

        80后批評家的姍姍來遲,另一個重要原因和媒體宣傳的缺位與人們的偏見有關。

        在2012年3月重啟唐弢青年文學研究獎時,就有記者問中國現代文學館常務副館長吳義勤,為什么當今沒有80后批評家。吳義勤當時就說,有啊,比如楊慶祥、比如金理等。但后來吳義勤想,雖然學術界覺得80后批評家已經出現,而且非常優秀,但是大部分媒體、大眾還沒有這個意識。這個和宣傳有關,也和人們的前理解或者偏見有關,認為這個時代不會產生批評家。但實際上,吳義勤認為這幾年70后、80后批評家成長非常快,他們進入文學現場的能力和形象都非常正面。近幾年中國現代文學館開展了兩項重要工作,一個是唐弢青年文學研究獎評獎,另一個是聘請客座研究員,這兩項活動中,80后優秀批評家都在其中起著重要作用。

        對于文藝評論的偏見或者“無視”,不僅僅存在于80后批評家身上,更成為文藝評論界共同面臨的一種普遍現象。評論家雷達就說:“現在文壇對理論批評這一塊兒是不公平的。經常碰到一些采訪,問文學批評為什么缺席?文學批評為什么失語?文學批評為什么這么差?說多了,也似乎是這樣。其實不是。我覺得文學批評和文學創作差不多,并非其他都很好,只有文學批評最糟糕、無藥可救。”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故事

        當標舉出80后批評家的說法時,一個不可回避的話題就是,他們和前幾代批評家有何不同?李敬澤說,這確實值得認真探討。在一個健康的、創造性、建設性的文學生態中,批評家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無論是社會、公眾、讀者,還是批評家自己,對于批評應該做什么、能夠做什么,可能存在各種各樣的分歧,在這種時刻,年輕批評家出現就有格外重要的意義。這樣一批年輕人,對批評的認識、對批評實踐如何展開,有一定的想法,同時也會給批評生態和文學生態帶來新的因素。

        評論家南帆則敏銳地指出,80后批評家中有一個重要特點,即學識都很好、都對歷史感興趣。在當天參加研討的批評家中,南帆希望看到形式文本的分析,或者語言學的分析,但都沒有發現。

        會議中,兩位80后批評家,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副教授黃平和中國人民大學副教授楊慶祥,他們的批評理念,一個鮮明地體現出80后這一代人的特色,一個則很有務實之風,令記者印象深刻。

        “本科到博士——80后一代批評者幾乎共享的人生軌跡,文學的魅力漸漸變得黯淡。在高度專業化、分工化的學術體制里,文學批評分裂成毛細血管般的無數支流,沒有對話,沒有讀者,每一篇完成的文學批評,都像一封寄向深淵的信,輕飄,空洞,沒有回響。未來的路則像大理石鋪就一樣筆直而明確,也像大理石一樣堅硬,在安穩中耗盡熱情。”極為個人化的言說中,凸顯的是一代批評者的心路歷程。

        在黃平看來,“從個體出發,重返共同體”是他的批評宿命:“回顧自己往昔微茫的通過文學的掙扎,不過是更為廣闊的現代性方案的極小的一部分。自己以為走在一條與眾不同的奮斗之路上,其實是這個時代最主流的劇本。一切都像瓦礫一樣從大地上被神秘的力量吸起,重建新的世界。走不出‘我’,無論我走到哪里,走了多久,還是依舊被封鎖在寧靜的蒼白中,這無法欺騙自己。”

        但這一代人的“我”,已經不同于前輩。作為一個80后的文學批評者,黃平理解并且尊重父輩的批評觀。父輩的批評同樣從“我”開始,但父輩的“我”帶有普羅米修斯般的悲情與壯麗:“告訴你吧/世界/我-不-相-信!”文學批評之所以在80年代迎來了黃金年代,在于有著巨人般的關切。父輩的文學批評無疑是光榮的傳統,不過,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故事,而對于80后,這種批評的使命,黃平說,一言以蔽之,是通過文學重建個人與共同體的關聯。

        楊慶祥則通過兩個直觀的事例,讓人們重新思考當代文藝評論的價值。

        第一件工作是中國人民大學程光煒教授最近幾年主持編撰了一部比較大型的當代文學史資料叢書,楊慶祥和黃平負責其中的中國當代文學期刊目錄匯編部分。因為條件和人力所限,他們僅僅遴選了比較重要的40余種期刊,時間跨度是1949年—1989年。他們用了近兩年的時間組織一批研究生進行資料的查找、復印和校勘工作,最近北京大學出版社將這批目錄資料進行了錄入排版,結果讓楊慶祥吃了一驚,居然多達450萬字。等這一部分目錄出版后,他們還想繼續編撰1989年以后的期刊目錄,可以想象得到,這個規模將會更加驚人。由此楊慶祥想到一個批評的問題:面對當代如此海量的文學作品,當代批評所肩負的重任可想而知,如果沒有一代代批評家的工作,很難想象文學史該怎么去書寫,經典該怎么去確立。

        第二件工作是近兩年楊慶祥和香港大學的宋耕教授有一個合作項目,想把一批青年作家的作品,主要是80后作家的短篇小說,翻譯成英語結集出版。在這個項目的合作過程中,宋耕教授坦言他們對當代文學的翻譯很感興趣,但因為當代文學的作家作品對他們來說簡直就是天文數字,所以他們必須依靠值得信任的大陸批評家為他們提供幫助。

        楊慶祥說:“在一個批評家被邊緣化、批評好像日益得不到尊重和信任的大眾文化語境中,說實話,這兩件工作讓我對批評有了更多的信心。今天的青年批評家當然不可能有80年代的那種激情和自豪感,但似乎也不必過于妄自菲薄而至于一種職業的虛無主義。不管對當代批評淺薄的理解和排斥如何甚囂塵上,作為批評者的我們,卻應該有一份敬業之心,真正有效的批評從來就不會缺席于時代精神的建構,關鍵問題是,我們是否值得信任。”

        對于什么是好的批評,楊慶祥給出了自己的看法:“我覺得真正有效的批評應該同時在這幾個向度展開。好的批評應該有一種歷史感,應該有‘向后看’的意識,沒有這種‘向后看’,批評就容易淪為‘時評’,當下就容易被‘膨脹’,批評從本質上講就是一種遴選,而遴選,如果缺乏歷史的標準,就很難沙里淘金。同時,好的批評也應該‘向前看’,不僅在歷史坐標中將位置找好,而且應該通過種種的比較、衡量、區隔,指出新的美學原則和新的寫作的可能性。在這個意義上,好的批評應該內涵三維的空間:過去的、現在的和未來的,這是一種批評的‘共時性’原則,沒有這個原則,批評就會變得淺薄、輕飄,批評就無法完成其遴選和建構的使命。”

        新現象需要新的批評力量的介入

        面對80后批評家,前輩們在鼓勵之余,也指出了存在的一些問題,提出了更高的期待。

        在吳義勤看來,80后批評家的思想、眼界、銳氣、敏感度,都沒有問題,但是,在今天這個眾聲喧嘩的時代,批評家面對的誘惑越來越多,要做好評論,還需要做好以下幾點:耐心,不能太焦慮。現在高校很多博士、碩士著急發文章、評項目、拿獎項,這不利于批評的開展;用功,最簡單的一個指標是閱讀量。很多批評家對理論的興趣大于對作品閱讀的興趣。對閱讀作品,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但是文學評論要學會兩條腿走路,文學作品的閱讀量非常重要,怎么在文學現場中跟上文學的節奏,作為最新銳的批評家,這是基本的要求——學風的嚴謹。吳義勤說,學風嚴謹不是空話。他曾編輯過一套批評叢書,陸續出了十多本,反響很好。但在這個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比如有編輯就非常不滿意,因為原來每篇文章單獨看都很好,但變成一本集子,就會發現前后重復特別多,而犯這個錯誤的,竟然是大名鼎鼎的評論家。現在電腦寫作代替了用筆寫作,復制粘貼更加容易,好的文字與段落,在不同的文章中可能反復出現,評論家自己平時不注意,但編輯看到了。

        長期關注青春文學創作的評論家白燁指出了80后批評家存在的兩個問題:一是學者型的研究大于批評性的評論。研究的問題偏于穩定,往往是文學史上的問題。表述方式偏于學理性、自我陳述,那種介入性、針對性以及對當下文壇、廣大讀者的輻射性不太夠,局限于圈子里的對話。希望80后批評家在堅持學者型特點的同時,在批評性方面發展強化,對當下流行性、傾向性的問題加強關注。二是當下意識不夠,建議增強把握時代情緒的能力。當下是流動的、互動的、聯動的,跟過去比,一切都不單純、單一。文學問題,不單純是文學問題,文學問題越來越復雜,許多問題充滿過渡性特征。當下很多文學現象、力量、板塊都需要批評的介入。比如青年作家群、類型小說、網絡文學,包括今后可能出現的新媒體文學。白燁說:“新現象需要介入批評的力量,使他們該成長的成長,該衰敗的衰敗,該分化的分化。這是青年批評家應該承擔的更多的歷史責任。”


      (編輯:曉婧)
      2019亚洲午夜无码天堂| 中文字幕精品视频| 中文字幕一二区| 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66| 亚洲熟妇无码八V在线播放| 中文字幕无码精品三级在线电影 | 免费无遮挡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免费A级毛片无码A∨中文字幕下载 | 亚洲AV无码乱码在线观看牲色| 中文字幕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本日| 精品成在人线AV无码免费看| 制服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性无码专区| 青青草无码免费一二三区| 欧美日韩中文字幕2020| 精品人妻无码一区二区色欲产成人| 一本久中文视频播放| 老子影院午夜精品无码|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av| 狠狠干中文字幕| 少妇极品熟妇人妻无码| 午夜不卡久久精品无码免费| 日本中文字幕在线电影| 亚洲人成影院在线无码观看| 久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无码| 国产日韩AV免费无码一区二区| 人妻精品久久久久中文字幕69| 精品无码专区亚洲| 日韩免费人妻AV无码专区蜜桃 | 中文在线最新版天堂8| 无码精品前田一区二区| 特级无码毛片免费视频尤物| 日韩av无码免费播放| 91天日语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在线亚洲精品| 日韩av片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无码乱人伦一区二区亚洲一 | 最近中文字幕高清字幕在线视频| 狠狠躁天天躁中文字幕无码| 成人午夜福利免费专区无码| 久久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午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