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巨匠瓦格納的雙面人生
5月21日是德國音樂家理查德·瓦格納誕生200周年紀念日,德國掀起了一場瓦格納熱。瓦格納是歐洲音樂史上最具爭議的人物,被稱為“天才音樂家”,但他的反猶主義思想與希特勒不謀而合并受到后者的極力推崇。德國音樂界一直在爭論,是否應該將反猶主義者瓦格納同作曲家瓦格納區分開來,是否應理性地將音樂和政治歷史加以區分。
近一個月來,在瓦格納曾工作和生活過的德累斯頓、萊比錫、紐倫堡與拜羅伊特等城市開展了一系列紀念活動。萊比錫是瓦格納的出生地,他在這里寫下了第一部作品。目前這里正在舉辦“瓦格納的喜悅與負擔”展覽,全面展示這位杰出音樂家在創作道路上的每一個重要節點。國際瓦格納協會也在此舉辦瓦格納研討會,討論這位“萊比錫之子”的生平、作品及社會影響。在今年5月16日至26日的理查德·瓦格納節上,正在上演一系列瓦格納的經典歌劇。瓦格納在德累斯頓度過了19年的時光,他晚年的大多數作品是在這座城市完成的,并將自己對歌劇和音樂的詮釋發揮得淋漓盡致。今年4月27日在德累斯頓城市博物館舉辦的瓦格納特別展,向參觀者展示了瓦格納在德累斯頓的歲月,德累斯頓著名的森帕歌劇院還上演了瓦格納的歌劇《黎恩濟》和《漂泊的荷蘭人》。在拜羅伊特,一年一度的瓦格納歌劇節今年將以瓦格納誕生200周年為契機,把紀念活動推向高潮,將上演重新編排的《漂泊的荷蘭人》與《尼伯龍根的指環》等劇目。據悉,德國總理默克爾及一些世界政要都將出席今年的瓦格納歌劇節。
瓦格納出生于萊比錫一個中產階級家庭。父親卡爾·弗里德里希·瓦格納在瓦格納出生六個月時感染傷寒去世。母親喬安娜·羅西娜·瓦格納不久后改嫁演員、詩人和劇作家路德維希·蓋爾。受繼父蓋爾的影響,瓦格納很小就對戲劇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在16歲時參加貝多芬歌劇《費德里奧》的演出后,將作曲作為終生的職業。1842年,29歲的瓦格納開始在德累斯頓皇家薩克森宮廷樂隊任指揮。在這里他實現了音樂生涯上的重大突破——歌劇《黎恩濟》首演。在此后創作的作品中,瓦格納將詩歌、音樂和舞臺表演融于一體,表達的主旨是“對人性最赤裸的展現”。瓦格納繼承了莫扎特、貝多芬等音樂大師的歌劇傳統,開啟了后浪漫主義歌劇作曲潮流,成為德國歌劇史上最有影響力的音樂大師之一。但同時,他在政治上的偏激又使他成為歐洲音樂史上最具爭議性的人物。瓦格納筆下許多歌劇的主題源于日耳曼人祖先的英雄史詩。這些神話傳說十分符合納粹所宣傳的日耳曼民族的種族優越感——魁梧的德意志人勇敢而堅定地與其他民族戰斗。希特勒就是個瓦格納迷。奧地利歷史學家哈曼在其撰寫的史書中說:“每當上演瓦格納的劇目,年輕的希特勒總是在后排的站票席上觀看,幾乎場場不落。”在“納粹”統治德國時期,瓦格納的音樂備受推崇,每逢納粹黨召開群眾集會,特別是當希特勒檢閱軍隊、行納粹舉手禮的時候,現場都播放瓦格納的歌劇《眾神的黃昏》中的片段。雖然瓦格納生活的時代比希特勒早了半個多世紀,但瓦格納的反猶主義思想與希特勒不謀而合。瓦格納曾在他撰寫的《音樂中的猶太文化》一書中詆毀猶太人,稱猶太人根本不具備”任何真正的藝術才能”,甚至認為“猶太人瓦解了德國文化”。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的很長一段時間里,瓦格納家族依然難以擺脫納粹的歷史陰影。直到2009年,瓦格納家族的后人才勇于面對這段不光彩的歷史。作為拜羅伊特音樂節總監的瓦格納后人艾娃和卡特琳娜主動在音樂節舉辦地“綠色山崗”上舉辦展覽,揭露納粹對猶太歌唱家、指揮家和導演的排擠和迫害。歷史學家哈曼認為,“拜羅伊特承載著太多納粹的歷史遺跡,作為音樂節總監,必須一再強調,要與納粹歷史保持距離。除此之外沒有其他選擇。”當然,在德國也有一些人認為,有必要將反猶主義者瓦格納同作曲家瓦格納區分開來。柏林國家歌劇院首席指揮巴倫博伊姆在接受德國記者采訪時表示,音樂不具意識形態,瓦格納是一名反猶主義者,但他的音樂不是。
(編輯:偉偉)
· | 瓦格納巨作《帕西法爾》迎中國首演 |
· | 瓦格納“遭遇”爵士樂 |
· | 再演瓦格納要拋卻陳詞濫調 |
· | 紀念瓦格納誕辰200年 《漂泊的荷蘭人》再登大劇院 |
· | 庫恩:我只想忠實呈現瓦格納的思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