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格納巨作《帕西法爾》迎中國首演
導演邁克爾·舒爾茨。
中國愛樂樂團為這場演出專門進行了一個多月的排練和準備。
隨著北京國際音樂節邁入威爾第迷你音樂周,離閉幕大戲《帕西法爾》的腳步也越來越近,這部長達四個半小時的長歌劇將于29日和31兩日在保利劇院上演,這將是這部歌劇在國內第一次演出,音樂節藝術總監余隆稱“當音樂第一聲響起,將是歷史性的一刻。” 新京報記者 姜妍
古斯塔夫·庫恩“救火”指揮
《帕西法爾》是瓦格納最后一部歌劇大作,取材于13世紀德國的圣杯騎士傳說,是瓦格納生前最后一部也是最有爭議的歌劇,于1882年7月在貝魯特首次公演,時隔131年終于來到中國。這部三幕歌劇時間的長度對樂團來說也是一個重大挑戰,下周的兩場演出都是從18:30開始,中間休息兩次,演出一直持續到午夜。
本次演出是音樂節與薩爾茨堡復活節音樂節、德累斯頓國家歌劇院和馬德里皇家歌劇院聯合制作的新版歌劇,今年3月這一版本的歌劇已經在薩爾茨堡復活節音樂節上成功演出,本次演出的版本沿用了這場演出的全部舞美、服裝、道具,這些物品即將用9個集裝箱運抵北京,所有主創團隊以及薩爾茨堡首演中的啞劇演員也都會一同來京。
原計劃擔任本場演出指揮的彼得·施耐德因為身體原因無法來京,代替他的指揮家古斯塔夫·庫恩曾經在上世紀80年代師從卡拉揚。庫恩是個非常有意思的指揮家,也是瓦格納作品的權威演繹者,他在僅有千余人口的奧地利小鎮埃爾建立了以演出瓦格納作品為主的蒂羅爾音樂節,他喜歡騎著哈雷摩托往返于家和排練場地。距離庫恩上一次來北京已經過了15年,他為這座城市的巨大變化而驚詫。
樂團專心排練一個多月
為了這部經典之作的中國首演,中國愛樂樂團專門在音樂季規劃時為《帕西法爾》留出了一個多月的時間,從九月上旬到十月底,樂團幾乎沒有安排演出,而是按部就班地進行著《帕西法爾》的排練和準備工作。
在19日奧地利指揮家古斯塔夫·庫恩到來之前,作為助理指揮的青年指揮家黃屹帶領樂團完成了繁復的音樂作業,先是分聲部排練,再進行樂團合排。在庫恩與樂隊排練的第一天結束時他就贊賞道:“樂隊之前的排練工作完成得相當出色,我今天第一次與中國愛樂樂團排練,但已經能明顯感覺到樂隊對作品的熟悉程度。”
“《帕西法爾》對于任何一支樂隊而言都是一部十分困難的工作,不僅僅對于中國樂團而言如此,對于歐洲的樂隊來說同樣不是容易的事。”庫恩說這個困難主要就是其超長的長度,如果樂隊對作品本身不感興趣,演奏就會變成煎熬。而在與中國愛樂排練的這些天,他認為最大的困難已經解決,這里的樂手對這部作品有渴望。
中場休息時導演將現場講解
早在2007年,中國愛樂就演出過瓦格納的《特里斯坦與依索爾德》的全版音樂會版,當時也是該劇的中國首演。“直到今天為止,國內也只有中國愛樂演出過一次而已,之所以今年才碰《帕西法爾》,是因為樂團發展到現在已經在藝術風格和演奏實力上能夠做到勝任這部歌劇。”樂團藝術總監余隆說道。
而《帕西法爾》也是音樂節推出的第三部在中國首演的瓦格納歌劇,2005年他們推出了《尼伯龍根的指環》,全長15小時的歌劇連演4日,也創下了音樂節的一項紀錄。2008年音樂節又推出了集燈光、布景、音樂、演出于一體的瓦格納歌劇《湯豪塞》的中國首演。
為了能讓中國觀眾更好地理解新版《帕西法爾》,在29日第一幕中場休息時,導演邁克爾·舒爾茨、舞美與服裝設計亞歷山大·波爾青將對現場觀眾進行欣賞指導和歌劇介紹。
(編輯:蘇銳)
· | 瓦格納“遭遇”爵士樂 |
· | 再演瓦格納要拋卻陳詞濫調 |
· | 音樂巨匠瓦格納的雙面人生 |
· | 紀念瓦格納誕辰200年 《漂泊的荷蘭人》再登大劇院 |
· | 庫恩:我只想忠實呈現瓦格納的思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