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篆入草氣高古——觀劉承闿的書法藝術
冰壺秋月 劉承闿
劉承闿自幼喜好書畫,上世紀70年代初,他毅然改行從事書畫篆刻,師從朱復戡。一學竟就是窮經皓首,書法也成為了他終生追求的藝術事業。
朱復戡常常教誨劉承闿:學書第一要取法乎上,第二要認真,第三要不慕虛名。不僅僅教他怎樣學書,也教他如何做人。朱復戡教書法,強調要涉獵金石學、文字學,積累深厚的文化功底。劉承闿跟他系統地學習了篆書、篆刻、草書、行書,此外還學習了文字學、金石學等相關知識。他學習朱復戡書法的一個“笨”辦法,就是細線雙鉤,在逐筆逐字雙鉤的過程中細細體會書法的結字規律,揣摩用筆的技巧和韻味。此外,他還雙鉤了不少歷史上經典的名碑帖,諸如王羲之的《十七帖》、孫過庭的《書譜》等。
劉承闿初以秦詔版起家,旁及石鼓和秦代刻石,所書鐘鼎、大篆之作凝重古樸、剛勁有力。其小篆用筆外圓內方、端莊厚實、靈動儒雅、收放自如,尤其是收筆,自然天成,不留痕跡。觀劉承闿篆書,不疾不厲,平穩沉靜,一派謙謙君子之風,給人以蒼勁厚重之感。因篆書的高妙境界,他的篆刻作品也直追秦漢,刀筆中有書意,方寸間見意境,識者自能辨其所達到的高度。
劉承闿的草書,可分為中年和晚年兩個時期。他中年時期的草書,風格很像朱復戡,尤其在字形上顯出幾分機械,因而也難免給人些許刻板和呆滯之感。可是后來,劉承闿的草書面貌竟煥然一新了,從以前對朱復戡的刻意模仿中徹底跳脫出來,呈現出一種自我馳騁的藝術境界,生硬、沉重和呆滯不見了,代之以活脫、輕盈與靈動,線條的挺拔里添了些許柔媚與清秀,筆底的騰挪中充滿著跳蕩和飛馳。在此后的兩三年里,有幸又陸續欣賞到劉承闿的多幅草書新作,以四幅屏《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為代表的多幅六尺條幅,雄渾肅穆,寓頓挫于暢達,蕩恣肆于內斂。尤其是長卷《琵琶行》《前后赤壁賦》等巨幅作品,飄逸灑脫,洶涌于無際,縱馳而有度,通篇和諧流暢、貫氣充沛、渾然一體。
這種宏篇巨幅的創作,只有遍閱古今碑帖、參透文字奧秘、胸中早有成竹,方可從容為之。對大師的刻意模仿是必要的,或許那正是劉承闿書法藝術生涯中至關重要的過程。先入進去,再跳出來。入進去是繼承,跳出來是創新;入進去才能學到大師或古人的精髓,跳出來方可寫出自己的面貌。
劉承闿中年以后深刻領悟到“草由篆出”,其實包含了兩個層面:其一,是指用筆,即以篆書的中鋒用筆來寫草書,追求篆書自然委婉的使轉和暢達有力的線條;其二,更重要的是指結字,即有相當一部分草書的結字,其結構源自于篆書,也就是說,由篆而出的草書,一要講求高質量的線條,二要把字寫對。到晚年,他以篆書的深厚功力來寫草書,講究線條剛勁挺拔的力度,既注意筆畫的扎實、單字的造型,又注重線條在飛動中的流暢,深思熟慮謀篇布局,自由掌控疾徐收放、濃淡干濕,營造出既雄強又浪漫的高古之氣,形成了劉承闿自己鮮明的藝術風格。
(編輯:單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