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匠者,不明道也
當年徐悲鴻揭示不少熱衷于書法,自齠齔以至白發,竭終生之力而最終不過成就一字匠的原因是三字:不明道。
書法之道是什么?或者說書法為何物?這是從事書法藝術實踐的前提。
書法是關于漢字書寫的藝術,是中國文化的典型產物。故欲明書法之道,必先曉中國文化,先通國學。
欲通國學前提有二:其一必須對國學有一個根本性認知,即明了國學的基本精神;其二必須對國學有一個框架結構的認知,即明了國學的主要構成。后者至為明確,即五經,其為中國文化之根基。而前者,即所謂基本精神,不外乎三個字:道、禮、和。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歷史悠久,但讀透了、看穿了只此三字也。
道者,內在根據;禮者,外在準則;和者,理想狀態或終極目標。中華文明演進如此,做人如此,書法藝術實踐亦如此:明白道理,踐行規矩,達到目標。
“由是而之焉謂之道。”人文祖先開辟了中華文明之道,歷史已然證明,中華文明之路開得好,走了五千年而綿綿不斷。書法作為民族文化之精華,其基本道理全然相通。先圣先賢已經給我們開出這條道,我們理應堅定不移地走下去。
道者,“所行道也”,既為道,無論廣狹短長,無非一線條。書法是點線藝術,是線條藝術,其內在根據正在這里。《易系辭》:“形而上者謂之道。”所謂書法之道,基本點就是線條選擇和形上追求,其次當然還包括特定的創作范圍和特定的發展途徑以及書法美的先天淵源。
禮者,理也。理即紋理、條理、肌理。肌理是事物的內在構成和共性構成,肌理即線條。線條具有三大特質:內在、簡、自由。我們的先人選擇了線條作為中國藝術的形象組織和主要表現手段,用內在的肌理、線條抒發內在情感、表現內在心靈,體現出卓越的智慧。因此所謂書法實踐,歸根到底就是點線制作、線條制作。
書法之“法”,首要者即“用筆”。其他無非點畫、結字和章法。用筆“千古不易”,其要有三:中鋒用筆,中者,適也;有藏有出,“藏則含其氣味,出則耀其精神”;“筆筆還其本分”。點畫必求高質量,即“血濃肉瑩”。結字有不二法門,即“把晉唐人字一一錄出,時相參取”,切忌師心自用、私意出之。章法則要行氣貫通、血脈相連。
道由古人開,規矩由古人立。“用古人之規矩,抒寫自己之性靈”是書法乃至詩、畫創作的通則。特定時代產生特定產品,規矩是古人創立的,律詩的規矩由唐人成就,書法的規矩則由“二王”創立,這是歷史的產物,是基于中國既定文化心理結構特征,在特定人文背景下創生的。這些規矩的誕生使書法、使中國藝術的基本特征得以確立,也正由于這些規矩使中國藝術獨步世界藝術之林,擁有如此輝煌的成就。因此我們今天所謂藝術實踐無非也只能是運用古人這些規矩,抒發自己的情感,表現自己的內在生命意興。
因此評判書法的標準無非二字:一是文,二是古。文不文見修養,古不古見功力。在當今如此浮躁的社會環境中能靜下來,不誘世訛,潛心修為,作品透出一種文氣,自難能可貴;只有以古為師,掌握規矩,融會貫通,轉益多師,進而表現自己的情感,這才能談得上書法藝術創作。
(編輯:單軒)
· | 國學商品化的精神背離 |
· | 國學開講“中國夢” |
· | 青年毛澤東的國學觀:應會通古今,打通中外 |
· | 王杰:儒學精華有益當今 對民族文化應有溫情敬意 |
· | 儒家能否提出一種新普世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