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津味民間美術傳承鋪路架橋——記天津著名民間文藝家崔錦
崔 錦
崔錦1958年中學畢業后到天津市藝術博物館工作,先后任該館編輯、副研究館員、副館長、研究館員。2011年調任天津市文史研究館副館長、天津市人民政府參事室副主任。與馮驥才、俞煒共同創作的電視劇《泥人張》榮獲1983—1984年度天津市魯迅文藝獎;和韓嘉谷等撰寫的《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天津》獲中國廣電學會頒發的1990年度全國優秀節目一等獎。
在隨韓慎先、張老槐學習文物鑒定期間,崔錦為天津市藝術博物館收購了書畫、天津地方民間藝術品及現代工藝品達數千件之多,其中明代吳寬、王寵的法書作品,清代龔賢《掛壁飛泉圖》,趙之謙《柏樹圖》,楊柳青年畫錢慧安《南村訪友圖》《桃源問津圖》及馮桂林的紫砂壺等均被列為館藏一、二級藏品。此外,還收集了十幾封弘一法師李叔同的信札、法書作品以及一幅水彩畫《沼津山水》,此畫是李叔同在日本求學期間寄給他天津的友人徐耀亭的,可以說是現存李叔同唯一一幅可靠的真跡。同時,還征集了大量的齊白石、傅抱石、李可染、朱德、董必武、郭沫若等名人的佳作,為豐富天津市藝術博物館館藏作出了貢獻。
20世紀60年代初,在張老槐先生指導下,崔錦用了一年多時間,對天津民間美術作了調查,了解到刻磚劉、木雕劉、風箏魏、段宇樵、伊德元等天津民間藝術家生動的歷史,并征集到了他們及其前輩們的作品,其中道光年間朱竹渲的《風箏》被選入《中國美術家全集》。
崔錦擅長美術理論,堅持每辦一個展覽,就必撰寫出一篇論文的做法,如在1979年至1983年間舉辦了“揚州畫派展”、“四王吳惲展”、“明遺民作品展”等展覽后,分別撰寫了《試論揚州畫派的形成及其特點》《從“四王”的畫里借鑒些什么》《石濤北行及其津門交游考》等論文,分別在《美術》《美術史論》等刊物上發表。尤其是《從“四王”的畫里借鑒些什么》一文,打破了多年來業界對“四王”作品的不公正態度,為樹立“四王”在美術史上應有的地位作出了積極貢獻。1983年任天津市藝術博物館副館長后,他仍堅持擠時間從事研究工作,這一時期編著有《俗藝集》《歷代小品畫——花鳥卷》《民間美術教育》等,在國家和省級刊物發表論文百余篇,后集結為《沽畔文耕錄》。主編了《近代天津十大收藏家》《天津市藝術博物館館藏法書選》等。
退休后,崔錦馬上整理并出版了《天津民間美術》一書。現在,他正在寫作吳昌碩研究方面的論著。同時,他還注意發揮老同志的作用,力爭為年輕人的成長鋪好路、架好橋。
(編輯:偉偉)
· | 第十一屆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巡禮 |
· | 鄭州日報:民間文藝陪過“我們的節日” |
· | 民間文藝家繪制出大型歷史題材 |
· | 全國民間文藝之鄉經驗交流會在雞西召開 |
· | 民間文藝不僅僅是名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