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3D電影面臨哪些挑戰?
2012年是中國3D電影元年,越來越多的制作公司把目光投向3D電影
中國3D電影面臨哪些挑戰
◎ 中國電影票房排行前十位的電影中,六部是3D電影。
◎ 中國3D電影題材相對局限和單一化,目前科幻片幾乎沒有,魔幻影片有可能成為中國未來3D電影發展的主要題材。
◎ 一個好的3D電影,要有視覺奇觀的設計以及與劇情的完美結合。
《畫皮2》連續打破12項電影紀錄,帶動了行業的發展
《太極》3D效果讓觀眾滿意
先盤點一下中國3D電影市場的情況。2008年3D電影第一次在中國大范圍放映,2012年,中國國產3D電影7部,5部真人電影,兩部動畫片。這幾年,中國銀幕數增長非常驚人,到2012年中國3D銀幕占總數70%,中國3D銀幕市場目前是全球第一。從2008年到2012年國內上映的3D影像包括科幻片、紀錄片、演唱會等。在國外,動畫類型占了3D影片的主流。就內容和題材來說,國內主流3D影片是武俠,而國外則是科幻、魔幻。2010年《阿凡達》上映之后,全球電影人都很興奮,把2010年定義世界電影的3D元年,我個人認為2012年才是中國3D電影元年。
陳國富先生曾經說過,在《畫皮2》上映的時候,“電影不止是電影,還是宣泄活動,這個活動有極盡感官之能事的態度”。2012年中國電影界的重大事件就是《畫皮2》的成功,2012年上半年市場比較低迷,直到《畫皮2》上映,大家第一次看華語3D電影連續打破12項紀錄,帶動了行業的發展,給了投資人信心。因此,《畫皮2》后便有了《太極1》《太極2》。2012年總共5部3D國產真人電影,其中三部半3D效果由我們公司制作。
2012年全球3D電影只有36部,但是拿到全部票房40%的份額。中國5部3D電影占當年國產電影收入的四分之一以上。中國電影票房排行前十位的影片,6部是3D電影,其中3部產于2012年。
題材單一導致競爭力不足
中國可制作的題材相對局限和單一化,目前科幻片幾乎沒有,而好萊塢科幻大片層出不窮。魔幻影片有可能成為中國未來3D電影發展的主要題材,《寶蓮燈》《鬼吹燈》應該屬于這類題材。另外一大類屬于年代戲、動作武俠類,去年這類題材影片過多,有些觀眾對動作影片有點反感。國內很多公司想做驚悚影片,由于中國驚悚類影片一般超不過3000萬人民幣的票房收入,也不太適合3D。紀錄片特別合適,但是中國目前還沒有,動畫片盡管相對較多,但是中國動畫市場仍然不成熟。從題材本身來說,3D國產電影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2012年3D制作公司如雨后春筍,但其中真正能運作起來的不到5家,可能還少于這個數字。整個中國3D市場容量還很低,無法容納太多的公司競爭,所以導致很多價格競爭的現象出現。
此外還有電影行業本身的挑戰。電影公司要壓制我們的價格讓我們很痛苦。因為國內電影營收的壓力很大,這導致價格成為競爭的先決條件。好萊塢面對的是全球市場,有三層回收的市場。中國電影目前回收路徑比較單一,票房是唯一的回收市場,像賭博行為,贏了就賺了,賠了沒有翻盤方法,導致國內電影制作公司在選擇技術還是選擇演員上,可能更相信演員能帶來票房直接收入,這是很大的問題。
現在中國電影市場全球第二,很多國外公司紛紛想來中國,與中國合作,這是很好的現象。但是在參與海外競爭的時候,發現了對我們非常不利的因素,我們在競標《西游降魔篇》的時候,一開始談得很好,美國一家3D公司也在跟周星馳談。我們自我感覺有價格優勢,沒想到對手報出的價格居然更低,我們自信的優勢反而變成了劣勢。后來我們才了解,對方把影片包到韓國,韓國政府有補貼。在這種合作過程中,我們的民族企業應該知道向先進者學習什么,不能總想出賣廉價勞動力,我們應該有別的優勢。
制作方與觀眾審美存在差異
談起3D,仿佛每個人都是專家,這個是真3D、這個是假的。沒有標準便無法評判公司質量好壞,只能用價格作為最終的衡量因素,中國3D電影處于惡劣競爭環境下,這個產業的標準很難統一,另外影院差異化嚴重,無法形成統一的觀映感受,有的燈泡亮度是70%、有的亮度是90%,這就是中國目前放映的現狀。就我們自己的體會來說,中國觀眾喜歡摘眼鏡判斷是不是真3D,他們認為摘了眼鏡能看到重影的就是真3D,反之則是假的,這很有趣。中國觀眾喜歡很多物體從銀幕飛出來的感覺,注重視覺刺激。我們很迷惑。因為曾受國外3D理念的影響,即首先給觀眾安全的3D電影,不要讓大家看一部電影產生頭暈、嘔吐的現象。《畫皮2》就是用這個標準制作出來的。我們卻聽到很多詬病的聲音,觀眾說摘了眼鏡也能看,不是真3D。《畫皮2》我們做得比較保守,因為《畫皮2》是愛情片,所以導演拍攝時運用了大量的面部特寫鏡頭,這是無法做3D效果的,比如陳坤的哭泣、趙薇表演非常感人,這都無法用很強的3D效果。到了《太極2》我們被迫采用一些方法,讓觀眾摘眼鏡看到的必須是重影,于是,觀眾覺得《太極1》《太極2》還不錯。
3D技術理念需要中國化
3D是技術,技術本身為藝術服務,不要跳開藝術本身只談技術,一個好的3D電影前期一定進行3D鏡頭語言的設計,一部3D電影用3D攝像機,完全采用2D敘述方法拍也不是好的3D電影,前期進行3D電影設計,后期采用其他手段。3D標準設計非常重要,我們現在提倡一個觀點,叫3D電影綜合解決方案,就是前期我們要有標準、要有鏡頭的語言設計,然后現場選擇是實拍還是轉制。我們并不贊成所有電影都要實拍或是轉制,比如綠背成影的鏡頭,好萊塢拍這樣的電影不存在任何心理障礙,但我們則不行,會陷入真假3D的心理局限。如果盲目追求實拍,又花時間、又花錢,效果卻未必提升更多,我們一直覺得中國進入這個行業要現實,不要盲目追求過高的東西。此外,要有視覺奇觀的設計以及視覺奇觀與劇情完美結合。如果題材無法做視覺奇觀出來,建議不要做3D電影。
同時,國內導演對電影科技應用了解不夠深入,掌握得不夠熟練,特效給導演帶來什么?特效能實現什么樣的效果?存在很多的不確定性。老一代導演更愿意布景,對現場的把握性更強一些,對特效的需求就薄弱些。此外,國內高科技電影的基礎比較薄弱,比如3D如何和特效結合?標準誰來定?因為現場過程中的特效是綠背,綠背后邊的景如何確定立體效果,如果做完特效再交給3D制作方核定,會增加成本,因此,整體合作在目前還是比較困難。
我們從業者大多數屬于專業技術人員,可能對電影本身的理念、對電影本身鏡頭的運用完全不了解,導致單一員工的創作力低下。3D團隊一定要與特效團隊緊密合作,沒有特效做不出好的3D電影,比如《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派看海嘯的戲絕對不是實拍出來的。因此,與特效公司緊密合作才是創造好的3D電影必要的條件。最后根據舒適度把所有焦點和屏幕關系進行調整。3D字幕制作也很重要。最后建議放每一部3D電影的時候,電影院一定要把放映機燈泡調亮。
(本報記者張成在第三屆北京國際電影節采訪整理。)
(編輯: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