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執信生平事跡展講述一九一一往事
1911年7月出版的《平民畫報》刊載的黃花崗起義軍“焚攻督署”圖
為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緬懷革命先烈,近日在廣州博物館下屬分館“三·二九”起義指揮部舊址紀念館舉辦了民主先烈朱執信生平事跡展。展覽通過大量珍貴歷史照片、信札、用品等圖片資料,全面回顧和展現朱執信早年留學日本,加入同盟會,追隨孫中山先生從事革命活動,最后壯烈犧牲的革命人生及“文武兼備”革命家的才華和風采。
朱執信生于清朝番禺的書香世家。1904年留學日本時與孫中山結識,次年參加中國同盟會,歸國后暗中宣傳革命和策動起義。1910年與趙聲、倪映典等發動廣州新軍起義,次年參加黃興領導的黃花崗起義(史稱“三·二九”起義)。武昌起義爆發后,他在廣東發動民軍起義,對促成廣東的和平光復起了巨大作用。后隨孫中山去日本,組建中華革命黨。1920年,在廣東虎門策動桂系軍閥反正時,被軍閥殺害。
此次展覽涉及不少朱執信本人的詩稿資料,除了為觀眾展現革命家朱執信的風采外,更體現了他充滿才情的另一面。在這些詩稿中,最珍貴的當屬“挽余建光”詩一首。這是一首白話新體詩,詩中熱情贊美了革命者高尚的品格和犧牲精神,悲歌慷慨,情真意切,不但表達了朱執信對革命同事真摯的情感,也從側面反映了他與時俱進、不斷創新的精神。
朱執信從小接受傳統教育,國學功底深厚,平時除了寫政論文章外,還喜歡寫詩詞。在1919年以前,他主要寫舊體詩,后來,受到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的影響,開始改寫新體白話詩。他對新體白話詩有著自己獨特的見解,特別是在音節方面見解頗深,甚至連新體詩的鼻祖胡適也對他大加贊賞。
展覽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朱執信印譜”。這張印譜是朱執信妻子楊道儀的侄女所捐贈,印譜中布滿了朱執信的各種章印,印文中包括了朱執信名、字、號和眾多筆名的內容,為了解他的生平和革命思想提供了最為明了、直觀的材料。朱執信喜歡刻章,有各種印章30多枚,其中最特別的是“南都淪后第四乙酉生”這枚印章。雖然這是一枚字數較多的印章,而且貿然一看似乎不成章法,其實并不是這樣。“南都”指南明都城南京。1645年,清兵攻陷南京,正是乙酉年,明朝徹底滅亡。“第四乙酉”是指南京淪陷后第四個乙酉年,即1885年,朱執信就是這一年出生的,他以此為自己的印章,是要時刻提醒自己不忘民族的屈辱,要為民族的新生而奮斗。
除此之外,展覽中還展出了一幅1911年7月出版的《平民畫報》刊載的黃花崗起義軍“焚攻督署”圖。此圖形象描繪了在1911年4月27日下午5時半,黃興率領先鋒隊攻打兩廣總督府時的情形。圖中先鋒隊隊員們臂纏白巾,手執槍械炸彈,將督府衛兵一舉攻潰,并準備放火焚燒督府衙門。此圖刻畫得形象傳神,充分表現了起義軍臨危不懼、英勇豪邁、不怕犧牲的革命氣概和崇高品格。
廣州“三·二九”起義最終因寡不敵眾而失敗,但卻從此揭開了辛亥革命的序幕,成為武昌起義的先聲。朱執信是“三·二九”起義的重要參與者。起義當天(27日)下午3時,革命黨人紛紛到達黃興寓所,聽候命令。朱執信本來有別的任務,無須親臨戰場。但是,激于義憤他堅決要求參加戰斗。有人指著朱執信仍舊穿著的兩截長衫風趣地說:“若御此衫何能陷陣?”朱執信笑言:“是何難!”遂用刀將長衫下半截割掉,手持兩顆炸彈,毅然“從黃興去拼命!”朱執信割袍上陣的舉動,在黨人中傳開,成為美談。
(編輯:黃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