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驢”為什么變成“黑馬”?——話劇《驢得水》的成功之道
話劇《驢得水》劇照
3月10日,話劇《驢得水》在國話先鋒劇場的演出落下帷幕,這已是該劇的第六輪演出。此時,距離它首場演出后即創造了京城小劇場戲劇的奇跡,僅過去半年多的時間。
2012年6月,《驢得水》北京第一場演出結束后十分鐘不到,對這部舞臺劇的網上口碑突然被引爆,從當晚十一點一直持續到第二天凌晨,對于這部才剛剛演了一場的劇目,網上的評論已達上百條之多。幾小時后,第二場票房售罄,緊接著,第三場售罄、第四場售罄……《驢得水》剛演出一半的周期,首輪票房已經賣空了。我和另一個出品人傅若巖臨時決定緊急加演三場,加演場一開票,又即刻告罄。
從事戲劇工作多年,說實話,出現這樣的局面,我始料未及。
之后我多次被問及《驢得水》是否是2012年中國商業戲劇市場的一匹票房“黑馬”,我的回答是肯定的。而對于這匹“黑馬”的養成,制作、劇本、團隊、口碑則相互給力,一個都不能少。
>>制作人中心制:在商業和藝術間搭建橋梁
《驢得水》的大獲全勝,是作品的成功,更是制作人中心制的成功,而此劇也讓至樂匯的制作團隊成為戲劇圈內“制作人中心制”的代表。優秀的劇目需要優秀的制作人,他們能夠最大化地統籌各方資源,但中國目前的戲劇產業還是以導演制模式為主導,而這恰恰會造成藝術家盲目唯我的追求不接地氣的藝術形式,導致戲劇逐漸失去了大量的觀眾。
我一直認為“制作人中心制”是對當下以“導演中心制”為主的戲劇行業的一場重大革命。一個優秀的制作人,絕不僅僅是做一個劇團、劇目的管家,真正的制作人,要會在商業和藝術之間搭建橋梁,將兩者不著痕跡地合二為一。關于藝術和商業,我將其歸為三個層面:第一層面,即商業是商業,藝術是藝術;第二個層面是商業里有藝術,藝術里有商業;第三個層面是只要講人性的,就是既商業也有藝術的。就比如說《驢得水》就既商業,也很藝術。和堅守、背叛、愛情、信仰、夢想有關的故事,是所有人都會關注的,而探討人在特定時代中受到的沖擊以及堅持等,只要表達得好,就會有市場,而根本不用去想是否足夠商業。
>>劇本:回到戲劇的最根本
現在的戲劇市場,題材雷同、創作跟風、翻排成風,形式大于內容……如此這般的作品,舉不勝舉,要想讓戲劇產業不斷進步,內容是王道。當初《驢得水》的導演周申給我講這個故事時,我就是被故事里貌似荒誕、實則寫實的戲劇沖突打動的。作為一個制作人,選擇劇本的第一方法就是看能不能觸動自己,能不能觸動觀眾。任何一個觀眾看完這個戲,哪怕花一秒鐘來想他平時根本不會花時間想的問題,而這個問題恰恰可能是人類應該常常思考的問題,那么這個作品就成功了。
至樂匯出品的戲劇,被熱心的鐵桿觀眾稱之為“邪典戲劇”。所謂“邪典戲劇”是區別于“減壓爆笑劇”的另一種幽默模式,它不是惡搞,不是泛娛樂,沒有惡俗的人身攻擊,有的是出人意料的冷幽默。
和鎖定家庭觀眾的合家歡題材不同,至樂匯的作品,比如《驢得水》《破陣子》,以及此前的《六里莊艷俗生活》和《老佛爺的爺》等,都更加具有當下感的諷刺式娛樂特征。無論荒誕劇還是歷史劇,當下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觀眾共鳴元素。
如今的戲劇領域,能否看懂似乎成了衡量觀眾品位的標準,“減壓”和“惡搞”成了唯一讓觀眾快樂的途徑,而我們的舞臺上“先鋒主義”又喧囂了太久,在這種時刻,《驢得水》誕生了,我們只是回歸到戲劇的最根本,即講好故事,說人話,做人事,不浮夸,不穿皇帝的新衣;講最樸素的情感,講相同的人性。《驢得水》不僅僅講述正義和邪惡,而是反思邪惡本身,并且不用一個絕對的界限來劃分它們。《驢得水》中關注人性、關注社會現實的“戲劇良心”,確實是這部作品最可貴之處,也是它在當下話劇舞臺卓爾不群的最大原因。事實證明,“回歸”才能更精準地把住觀眾的心理脈搏。
>>零宣傳投入,觀眾卻成了宣傳員
讓這匹不可思議的“黑驢”最終走上舞臺,我們整個創作、制作的周期長達一年半之久,投入已達到一部大劇場話劇的制作成本。因為錢全花在了制作上,以至于到排練后期,幾乎沒有做過任何與推廣劇目有關的事,在宣傳推廣上是完完全全的零投入。所以,《驢得水》上演后一夜之間就火了,這大大出乎了我們的意料。
每個觀眾看完戲后,都變成了這部戲的宣傳員和推介員。他們之所以如此喜愛這部作品,正是因為《驢得水》沒有把戲劇核心的內容束之高閣,反而全部翻出來給觀眾看,因此,任何觀眾都能夠明白它在說什么。加之適當的尖銳批判,令人信服的人性描述,源于生活的細膩搞笑,潛藏幽默中的酸楚反思,都是贏得大量觀眾肯定和推薦的重要因素。
《驢得水》已經演到第六輪,巡演所到之處都是以票房提前售罄拉開大幕。不論是娛樂之都長沙,還是與北京戲劇觀眾有著截然不同審美需求的上海觀眾,都表現出了對這部戲的熱忱。有上海觀眾早晨六點就到上海話劇藝術中心售票口等著搶《驢得水》的加演票,更有從外地甚至國外飛到北京、上海觀演的觀眾,這“得水”效應可見一斑。
>>“更好”的團隊,出“更好”的作品
《驢得水》有一個豐富、飽滿、耐看的故事,而這其實是集體創作的結果。編導周申和劉露在創作過程中,先是推翻了之前被某微電影侵權的版本,在保留故事內核的基礎上做了背景的修改,并很快就出了一個詳盡的故事大綱。而具體到環節的處理、情節的走向,則是編導和演員們共同創作完成的。
至樂匯團隊走過最初的磨合、適應,到今天大家可以共同創作出充滿智慧的好作品,我們已經一同前進了五六年之久。
我常常說:“更好,才會更好。”第一個“更好”是指團隊彼此的配合和互相的激發;第二個“更好”則是指更好的作品。
好的創作團隊必然能夠做到:自主原創,吸收先進經驗,結合本土特色,打造出全球本土化的作品;心中有觀眾,知道觀眾的關注點,找到與觀眾的共鳴點,讓觀眾滿意。而這些于至樂匯團隊,既是已完成的,又是不斷遵循的。
在《驢得水》的創作過程中,整個團隊對“喜劇包袱”的設計大費心思,這是這部戲能夠在商業市場“所向披靡”的重要原因,同時主創團隊又朝氣蓬勃,敢于批判,希望在“好看”的戲里加上“有力量的東西”。
如今,要讓觀眾笑,似乎是所有戲劇人在思考的問題,但要讓觀眾思考,卻是一些戲劇人開始遺忘的問題。讓觀眾笑著思考,這不僅僅關乎戲劇人的良心,也是個高難度的活兒。在這點上,《驢得水》做到了,也因此,它火了。
(編輯:竹子)
· | 至樂匯三周年戲劇展演開幕 |
· | 荒誕背后的亙古酸楚 ——觀至樂匯話劇《破陣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