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大家都“傻”一點,社會能更好——電影《一生有愛》觀摩座談會綜述
“這部影片建構了一種積極的民族心智模式,它與那種拜金的‘寧可坐在寶馬車里哭,也不坐在自行車上笑’的心智模式截然對立,這種積極的心智模式展示了一種良性的人與物、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如果我們大家都‘傻’一點,自我犧牲一點,那我們整個社會都會變得更美好。”在日前由中國電影家協(xié)會、中國殘聯(lián)、寧波海曙區(qū)委宣傳部主辦的電影《一生有愛》觀摩座談會上,中國影協(xié)秘書長許柏林如是說。
《一生有愛》由中國殘疾人事業(yè)新聞宣傳促進會出品,安戰(zhàn)軍執(zhí)導,孫敏、娜仁花主演。影片故事根據寧波海曙區(qū)殘聯(lián)副理事長王延勤的動人事跡改編而成。電影用藝術的手法展現(xiàn)了一位普通殘疾人工作者李東海以大愛的精神不遺余力地處理著工作中的各項瑣事,盡管是瑣事,對殘疾人來說卻是大事。李東海見不得別人受苦的精神,他身上折射了質樸的人性的光輝,在影片中他是一個立體、豐富、樸實又偉大的殘疾人工作者,一個現(xiàn)實社會中的“寧波好人”。
2005年年僅52歲的王延勤累死在工作崗位上。他去世后,成百上千的殘疾人自發(fā)為他守靈。他的事跡迅速傳遍寧波,也打動了導演安戰(zhàn)軍。安戰(zhàn)軍說,“我堅信一點,沒有愛心,做不了王延勤的工作。因此,在拍攝的過程中,我堅持自然主義的拍攝手法,這回都是用的好演員,尤其男女主角李東海和妻子劉燕華的飾演者孫敏和娜仁花。我對表演的要求是演員要真情流露,多跟對戲演員真實地交流,堅決摒棄華而不實的、充滿自我設計的所謂精彩。我們這個戲是感人的,真正感人的表演靠演員的體驗,而不是故意的煽情。最后片子剪出來,大家看的時候感動又不覺得虛假,那就算成功了。主人公也不是簡單的高大全的形象,而是展現(xiàn)他的家庭,遭遇的逆境,對孩子的教育和對生命的眷戀。這樣一來,觀眾才能更好地理解他的那句‘如果都像我這么傻,這個社會就會更美好了’。”
片中,李東海的愛人一直默默地支持他的工作,從來沒有一聲抱怨,這也與過往的英模片不同,可以說,此次《一生有愛》把著眼點聚焦于英模的家庭的視點是成功的。劇作家趙葆華說,“除了劇情主線,李東海與兒子李朔之間的情感副線設計得很成功,其實李朔的視點就代表了觀眾的視點,他對父親的情感認同標志著觀眾對李東海的精神認同,這也表明了李朔對父親的精神傳承。”劇作家高爾純非常認同這個看法,他說,“過去的英模片,家庭總是扯英模的后腿,家人總是不支持不理解英模對他人的愛勝過對自己的愛,但《一生有愛》中的李東海的家人被他的‘傻’勁感染,一家都‘傻’,甚至祖祖輩輩都‘傻’。這種家庭的關系是很感人、溫馨的。”
中國電影評論學會會長章柏青認為本片是英模片中的上乘之作,他說,“本片的切入角度很獨特,過去講殘疾人自強自立的片子不少,但是表現(xiàn)殘疾人工作者的片子很少,而且展現(xiàn)的都是他分內的事,沒有夸張,這就貼近了人物。尤其是他在一開始黃昆與王靜的愛情悲劇上的無可奈何更讓人感到真實。雖然影片并沒有直接呼吁要多關注理解殘疾人工作,但從李東海的疲勞狀態(tài)和最后因公殉職的精神,讓人有一種自發(fā)地關心殘疾人工作的沖動。影片做得更多的是自然的呈現(xiàn),這很動人,比如影片中高樓大廈的過場鏡頭與殘疾人陳舊住宅的對比;王靜的母親必須要靠嫁女兒的彩禮才能給兒子蓋房子這種陳舊的觀念反倒害了女兒……”
“衡量一個國家的文明程度,從其對殘疾人的態(tài)度就能看出。李東海讓人感到了人性的溫暖和社會主義社會的和諧。”中國電影協(xié)會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康健民總結道。
(編輯: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