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中國離不開美麗鄉村
禮失而求諸野,文化不僅存在于引領風尚的繁華都市,也蘊藏在星落九州的無盡鄉村。鄉村是文化的源頭,從陶淵明而下歷代中國文人所營建的田園意境、桃花源景,共同構筑了千百年來中國人獨特的“中國夢”。今天,我們建設美麗中國,不可能離開美麗鄉村的建設。今年全國兩會,關于農村文化建設成為關注熱點。全國政協委員潘魯生結合多年來的一線調研,提出“關于加強農村文化生態建設的提案”,呼吁充分認識農村文化的意義和價值,改變一段時期以來用城市文化改造農村文化、“送文化下鄉”的單一模式,從農村特色文化資源、農村文化主體本身出發,重建一種鄉土的認同感和凝聚力,建設當代田園生活;全國政協委員何香久、言恭達、濮存昕指出要培育農村文化市場,鄉鎮政府要實現由“辦文化”為主到“管文化”為主的角色轉變,為社會力量進入公共文化領域留出空間;全國政協委員侯露關注鄉村生態問題;全國政協委員何星亮提出城鎮建設應當注重差異化和多樣化。 ——編 者
田園風光在村落
□ 潘魯生(全國政協委員)
流失了的鄉村
農村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母體,農村文化是中國社會文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村文化生態不僅關系到6.5億農村人口的精神生態、道德素養和文化素質,影響地域意義上達城市建成區面積320倍的廣大農村的發展動力,而且保存著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基因,是民族文化的根脈。作為歷史積淀的母體文化,如果農村文化生態得不到有效保護,所謂文化的創新與發展無異于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必須引起重視。
一段時期以來,農村承載的傳統文化資源流失嚴重。包括傳統村落空間、民俗民藝樣式、文化傳承人以及可發展生產的文化資源遭到嚴重破壞,文化資源流失加劇。從文化空間上看,承載豐厚文化生態的傳統村落急劇消失,截至2011年,有65萬余村級組織,僅存傳統村落2000至3000個,比例為二百分之一甚至三百分之一。從民間文藝樣式看,以農村為母體的民間文藝資源流失加劇。據統計,從上世紀70年代到本世紀初,在我國764個傳統工藝美術品種中,52.49%的品種陷入瀕危狀態,甚至已經停產。從文化傳承人的角度看,在大量農村青壯年離鄉背土涌向城市的同時,生長在鄉土之中、與生產生活緊密相關的民俗民藝面臨后繼無人、人亡藝絕的危機。據統計,1979年至2006年,我國共評出365位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目前已有1/5去世。在現有的3025名高級工藝美術師中,仍從事傳統手工藝的僅有20%。目前每年加入到傳統手工藝領域的青年數量不足1%。從傳統文化資源的生產開發看,豐厚的傳統文化資源得不到有效轉化,農村手工藝生產貼牌、代工現象普遍,手藝農戶利益得不到保障,一些傳統技藝和文化在來樣加工、訂單生產過程中喪失知識產權,且被異化,甚至消失遺忘。同時,民俗民藝項目活動得不到有效文化傳承,在盲目的市場開發中,被異化,喪失原有的文化意味和認同感、凝聚力,甚至遭到消解和破壞。
究其原因,雖然農村文化本身是歷史傳承和時代發展的產物,在社會現代化發展過程中,必然受到相應沖擊和影響,不斷發展和變化,但數千年積累傳承的傳統文化資源以不同形式加速流失,也與我們對農村文化的價值認識不足,對農村文化生態的保護意識淡薄,以及長期以來在政策上強調“文化下鄉”,較為片面地以城市同化農村文化,在文化投入上注重廣播電視等現代文化建設投入,對農村傳統文化保護投入不足等有著密切關系,忽視了民間文化自身的價值。這一點,在我國傳統村落的保護與發展方面表現得尤為突出。
我們認為傳統村落是指有鮮明地域性、代表性,歷史發展周期長,文化形態相對完善,富有獨特文化個性的較完整的古村落。文化保護意義上的傳統村落是一個完整的文化空間,它包含村民、物質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三個主要因素。傳統村落的物質文化遺產主要指村落選址、村落營造、民居、宗祠、廳堂、廟宇、戲臺、書院、作坊、店鋪等。傳統村落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主要指民間生產方式、民間生活方式、宗族禮制、民間信仰、民風民俗、民間教育、民間游藝等。概括地說,保護傳統村落就是保護中國傳統民間文化,因為傳統村落是中國傳統民間文化的重要載體,因而傳統村落是民族文化的源頭與根基。傳統村落的原住村民及其先人是村落及其文化的創造者和傳承者,他們不斷豐富著村落的文化形態,日趨完善。
吸引力何在?
今天,我國傳統村落保護面臨著諸多難題,其中最大的難題,也是保護工作所要解決的最根本的問題,就是如何協調保護與發展的關系問題,具體說就是如何協調農村傳統文化保護與農村社會發展現實之間的矛盾。近年來,傳統村落遭受破壞的主要原因來自三個方面:一、隨著農村現代化水平的提高,原有生活方式已無法滿足人們新的物質與精神需求。在缺乏統一規劃的前提下,農民開始拆老宅、建新房、修水泥路、毀古街,傳統村落遭到毀滅性打擊。二、某些地方政府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政策的理解出現偏差,將新農村建設簡單理解為工程建設,以行政手段大拆大建,強迫農民離棄村落,搬進樓房社區,致使大量具有歷史文化價值的傳統村落廢棄消亡。三、由資本牽制下的商業性過度旅游開發,隨意改造、拆建,也對傳統村落造成巨大破壞。這三方面原因均由于農民追求現代生活的合理訴求未得到正確引導而引發對傳統村落的毀壞。
由于歷史性原因,城鄉二元結構的存在在我國是一個普遍性問題,但城鄉二元結構問題的解決是統籌城鄉發展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內在要求,是推進農村發展的根本途徑,也是傳統村落保護工作的基本前提。目前,我國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滯后、社會服務功能薄弱、人居環境惡劣、文化建設缺位已成為制約農村大力發展的瓶頸,這樣的自然與人文環境很難從根本上留住文化素質相對較高的新一代農民,更無力吸引城市高端人才進駐,全面投入農村經濟、社會、文化的建設與發展。縱觀中國傳統村落如安徽的宏村、西遞,山西的王家大院、喬家大院,浙江的俞源,江西的汪口,福建的田螺坑,無一不是農耕時期理想的聚落空間,它們與山水相融,與天地相合,村中置祠堂、廟宇、樓閣、店鋪,古樹林立,書院聞聲,這種田園牧歌般的詩意棲居才能孕育出中華民族獨有的耕讀傳家、禮樂立世的古老文明。積極推進農村基本設施及醫療、衛生、教育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是傳統村落保護的基本前提,讓傳統村落重新恢復自然生態與人文生態,不僅能將農民留在家鄉,續接傳統民間文化、村落文化的文脈,引導村民繼續建設自己的家鄉,使傳統村落在原有生態文化的根基上重新生長,還能吸引社會各界精英重新選擇鄉村生活,回歸田園風光。這無論是對傳統村落的進一步保護與發展,還是對農村的深度建設都不失為一種很好的嘗試。
就此,建議發展農村文化產業。以農民為創作和生產主體,發揮農村特色文化資源和自然資源優勢,因地制宜發展農村手工藝、鄉村旅游、地方土特產等農村文化產業。出臺《國家中長期農村文化產業發展規劃》,設立相應組織機構統籌管理,將財政支農資金增量重點向農村文化產業方面適當傾斜,加快制定相關農村文化產業技術標準和生產規范,健全相關產權交易與融資平臺,加強商標注冊與保護,開展“國家農村手藝產業示范基地”建設試點,實施“農村手藝進城市”計劃,形成“文化支農,文化惠農,文化富農”的產業發展新格局。
建議設立農村傳統文化發展資助項目。改變以往重廣播電視等現代化文化建設投入的格局,加大特色文化、傳統文化扶持和投入力度。尤其要注意填補“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農村日常生產生活之間的空檔,關注尚未納入“非遺”范圍的普通文化習俗、活動或技藝,對相關民俗民藝等傳統文化活動、傳承人、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給予資助,鼓勵和支持富有特色、具有歷史傳承內涵的農村文化活動。如對農村“手藝大師”、“農民手工藝合作社”以及歷史性特色化民藝民俗活動給予資金支持。
全國政協委員何香久、言恭達、濮存昕熱議農村文化建設——
農民們渴望享受文化發展繁榮的紅利
□ 中國藝術報記者 李 博
“很多農家書屋都沒有足夠的藏書,為了應付上面的檢查,書屋的工作人員會去隔壁村借一批書過來充數,等到隔壁村的書屋臨檢時,他們再‘投桃報李’地把自己的書借過去,這樣大家就都能夠‘達標’了。”全國政協委員、滄州市文聯名譽主席何香久在談到農村文化建設時,道出了這樣一種自己親眼所見的怪現象。
長期扎根于基層的何香久,最熟悉的就是農民。來參加全國政協會議之前,很多熟識的老鄉都找到他,希望他能將來自民間的想法帶到政協會議上來。“隨著中國經濟的騰飛,我們的城市文化建設異常繁榮,一座座光鮮氣派的影院、劇場拔地而起,一些演藝文化區也逐漸形成集群,但我們的農村文化建設卻常常被公眾所忽視。事實上,農民們很渴望享受文化發展繁榮所帶來的‘紅利’。”何香久表示。
“農村文化在硬件和軟件上都存在問題,建設的盲區非常多。”何香久舉例說道,“很多鄉村里看不到哪怕是一張薄薄的報紙,遑論其他文化藝術形式,這讓農村封建迷信和賭博風氣產生了死灰復燃的趨勢,甚至一些邪教組織也盯上了廣大農民,希望把農村作為自己發展的‘據點’。”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書協副主席言恭達高度認同何香久的觀點。在他看來,一些鄉鎮政府沒能實現由“辦文化”為主到“管文化”為主的角色轉變,是導致農村文化建設發展遲緩的主要原因:“政府過多地直接辦文化,占用了大量的公共資源,其結果是政府財政投入的增加遠遠滿足不了人民群眾對公共文化的多樣化需求,與此同時也不利于建立市場運作的機制,成為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建設的體制瓶頸。”
言恭達以具體的事例闡釋了自己的觀點。“我們總是說要培育農村的演出市場,但事實上,大量城市演出團體下鄉演出,并不見得就有利于農村市場的培育,農村演出市場主要還是要依靠本地的演出團體來支撐。”言恭達表示,“現在各級鄉鎮政府都有一筆文化資金,他們養活的一些農村演出團體拿著旱澇保收的工資,很多都對創作并不用心。其結果就是,農村演出團體的創作水準停滯不前,甚至越來越低,而看過城市高水平團體演出的農民,肯定不愿意再去觀看那些低水平的節目,長此以往,必會形成一種惡性循環。”
而更為重要的是,鄉鎮政府習慣了為文藝演出買單,會讓農民們養成免費觀看演出的習慣。“從短期看,這種方式的確能大大豐富農民們的業余文化生活;但從長遠看,這并不利于培養農民的文化消費意識。”言恭達說,“要根本解決這一問題,還是需要各基層政府為社會力量進入公共文化領域留出空間,文化管理部門應從繁瑣的具體操辦文化事務中解脫出來,著力建立文化管理體制,利用社會力量的市場化運作理順供求關系,引入公平競爭機制,實現公共文化服務提供主體、提供方式、文化產品的多樣化,形成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多元投入、協力發展的新格局,從而提高公共文化的服務供給能力和水平。”
在具體操作方式上,言恭達提出了如下建議:“例如,對基層政府主辦的公益性文化活動,如大型文化節慶、電影下鄉、社區文化活動等,可以通過招標采購、項目外包、授權、補貼等方式,委托社會機構承辦。各地每年可把擬委托承辦的文化活動項目公布,公開征集承辦單位申報,通過資格認定和公平、公開、公正的競爭機制,選定承辦機構,并規范跟蹤管理,逐步加大委托社會承辦的范圍,推進公共文化服務的社會化和市場化。同時,還要加強對民間非營利文化機構、文化協會以及文化中介等組織的培育和扶持。”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劇協副主席濮存昕也對農村文化建設所暴露出的種種問題深有感觸。“我們北京人藝每次下基層演出,都會受到老鄉們的熱烈歡迎。我總是在想,如果老鄉們能像喜歡北京人藝一樣喜歡本地劇團,那么中國農村文化將會變得多么繁榮。”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濮存昕表示,“我認為,基層政府的文化資金不僅要花在邀請城市文藝團體演出上,更要花在培育農村市場上。富有本地特色的文藝演出發展繁榮,對于地方文化的建設其實具有更長遠的意義。”
為了我們身邊的小河
□ 侯 露(全國政協委員)
美麗鄉村,首先是生態要美。如果僅僅是有錢,生態不好,山上的樹被砍光、河里的水受污染,都不能算是美麗鄉村。其次,美麗鄉村的文明程度應該非常高。安徽宏村是著名的世界文化遺產,大家都覺得非常美。這種美不完全是自然美,更多的是人工美。五六百年前,宏村人的祖先就在那里辛勤勞作,建成了“牛形”古村:有牛首、牛角,引清泉入村為牛腸,流入月塘被稱為牛胃,出村入南湖被稱為牛肚。宏村的人工美包含著我們祖先的智慧,是對水循環的巧妙利用。那時并沒有強制的行政命令,村民自治、自覺的能力很強。宏村人直到現在還延續著幾百年來前人的智慧。當地人天亮時取喝的水,十點左右取淘米、洗菜的水,下午洗衣服,科學用水,節約而環保。這個文明不是被別人強加給的,而是全體村民自覺地維護與創造。雖然村子里不可能家家有錢戶戶富足,但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大家共同把自己的家園建設好、維護好。這是最樸素、最美的“中國夢”。文明程度低,天天吵架是不可能和諧的。我很欣賞年輕人說的一句話:我的生活我做主,我的青春我做主。那么我們的家園也應該由我們每一個人來維護與建設,為了我們自己身邊的小河,為了大家同有的藍天。
(中國藝術報記者金濤采訪整理)
城鎮化不是要消滅美麗鄉村
□ 何星亮(全國政協委員)
近五六十年來,西方國家吸取城鎮化進程中出現環境污染的教訓,實施國家鄉村化或城鎮田園化戰略。在美國,除了紐約、洛杉磯、芝加哥等大城市之外,其他城市完全是一派鄉村景象,看不到北京、上海、香港一排排鱗次櫛比的大樓。有的學者說,美國的獨特之處在于像是一個偌大的農村,看不到太多的工廠,日常用品和輕工業產品大多來自中國。真正美國產的東西其實并不多,多半是技術含量高、有專利、在世界市場上占據著較大優勢的工業和科技產品。歐洲國家也一樣,中小城市大多是田園化的城鎮。中國生產、歐美國家消費,是近幾十年來“全球化”最主要的成果之一。因此,我們在設計城鎮化的同時,也要借鑒歐美發達國家的城鎮田園化經驗,使兩者有機地結合起來,避免城鎮化帶來的后遺癥,避免“把污染留給自己,把享受送到國外”的不良后果。
古代中國十分重視城鎮建設,具有古老而輝煌的建筑文明,在世界建筑史上自成系統,獨樹一幟,是我國古代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歷代城鎮建設均注重城鎮空間布局,講究左右對稱。重視整體規劃,強化功能分區。根據禮制規定不同等級城市的規模,根據土地的差異和人口的密度,確定城鎮的密度。造型上講究平和自然的美學原則,重在意境的創造,體現理想美的寄托。從宏觀的規劃到單體建筑的裝修、裝飾,都可看到對理想美的追求。然而,近20年來,一些中小城市仿照人民大會堂建辦公大樓,占用大片土地仿天安門建大廣場,大而無當。因此,城鎮化建設應充分借鑒歷史上的建筑文明精華,古為今用,使新建的每一幢建筑既是生活、工作的場所,同時也是一種可供人觀賞的藝術品,給人以美的享受。
中國自古以文明立國,十分注重文運和文風,許多城市都有文廟、文昌塔或文昌廟等建筑。祭孔和祭文昌神是古代中國最重要的文化信仰,祭孔屬儒家或儒教,而祭祀文昌神則屬于道教。在古代中國,祭孔和祭文昌神風氣較濃的地方,往往文運昌隆、文風鼎盛。當代的城鎮建設,除了重視現代的文化館、圖書館等文化設施之外,還應適當建孔廟、文昌塔、文昌廟或文昌殿,以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同時也可以弘揚儒教和道教,使人們的宗教熱情由外來宗教(如基督教)轉移到本土宗教中。
中國文化崇尚自然,崇尚“天人合一”的建筑理念,大多數古城都與當地的山水融為一體。在城鎮化建設過程中,應根據當地自然環境,科學規劃,精心設計,各種建筑必須與當地的自然環境相協調。不能抄圖紙、搬樣板,大興土木,開山炸石,人造平原。城鎮化不是要消滅美麗鄉村,更不是要消滅美麗自然。應因境而成,而非毀境而就。各地的山水地貌不同,城鎮建設必須因山就勢,建筑和諧于自然,與山水、花木等有機地融為一體,使建筑美與自然美協調和諧。
改革開放以來,一些城市建設不考慮當地文化特色,中小城市模仿大城市,大城市模仿國外城市,相互“克隆”現象較普遍,造成各地城鎮“同質化”現象嚴重。中國各地文化多樣,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傳統古城大多體現當地文化特色,建筑風格各不相同。由于所處的地形地貌不一樣,文化背景不一樣,在歷史上不同時期誕生的城鎮也不一樣。例如,北京和南京不一樣,上海和西安不一樣,蘇州與開封不一樣。各地的鄉村文明是中國文化之源,中華文明之根。鄉村新城鎮的建設,必須與當地文化相協調,把當地的歷史、人文、宗教和民俗體現在城鎮建筑上。
當前城鎮建設中,“千城一面,萬屋一貌”現象較普遍。各地城鎮的人文景觀、城市布局大同小異,很少見到個性分明的建筑。今后城鎮建設應當注重差異化和多樣化。所謂差異化即“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使每一個城鎮都有自己的特色。文化多樣性與生物多樣性一樣,單一性導致脆弱性,多樣性產生穩定性。單一性導致極端性,多樣性產生包容性。正是因為文化的多樣性,使人類能夠相互借鑒,取長補短,使各自的文化能夠保持活力。離開了多樣性,人類將面對一個思想日益枯竭、創意日益平庸、生活日益單調的世界。因此,城鎮建設應努力體現鮮明個性,使每座城市具有獨一無二的風格。城鎮建設的差異化與多樣化,一是可以保護中華文化的多樣性;二是有利于旅游業的發展。人們旅游的目的,既希望欣賞風光之美、山水之秀,也希望欣賞各地獨特的人文風情。每一個旅游者都希望到與自己家鄉文化不同的地區去旅游,都希望居住具有地方特色的賓館,品嘗風味不同的佳肴。文化相似,旅游的價值和意義也就會大大減弱。
龍脊仙境 許麗榮 攝
(編輯:路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