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人應以中山裝為“正裝”
時間:2013年03月08日來源:《中國藝術報》作者:盛小云(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曲協副主席)
新中國成立以后至改革開放初期,我國舉國上下著裝均以中山裝為“正裝”,在各種正式會議及禮儀場合包括接待外賓的時候,均著中山裝,甚為莊重,并具有中國人自己的著裝特點。“文革”結束我國實行改革開放以后,黨和國家領導人為助推改革開放之勢,以向全世界表示我國實行改革開放的堅定決心,在接待外賓和出訪等外事活動中多著西裝,后又發展為各種重要會議明確要求著西裝,久而久之以西裝為“正裝”在全國上下流行起來,以至成為一種慣式。
如今,改革開放歷經三十余年,國力增強,經濟、科技得到迅猛發展,人民生活多達小康水平,中國在國際政治舞臺上的地位日益顯著。中共中央召開的十七屆六中全會適時地以文化建設為專題,提出“深化文化體制改革,進一步促進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宏偉規劃。在此時,與之相應,我認為有必要考慮中國人在莊重場合著什么樣的“正裝”的問題。
提出以中山裝為“正裝”,理由有三:
1.改革開放取得重大成果,民族自信心得到很大增強,有必要進一步鞏固和全面提升民族自信心,中國人應有自己的“正裝”。
2.以中山裝為中國人的“正裝”,前已有一段歷史。這種服裝樣式由中國民主革命的先驅、中國共和體制的創立者孫中山先生所確立,曾為海內外中國人普遍認同。新中國的領導人毛澤東、朱德、周恩來、鄧小平等都是奉守這種“正裝”樣式的榜樣。
3.恢復中山裝為國人的“正裝”,使之成為中華民族在莊重場合展現民族形象的符號,有利于團結海內外中華兒女共同奮斗、使之增強中華民族復興的自信心和認同感。它作為歷史印記,將中華民族百年謀求復興歷經艱辛的奮斗歷程連續起來(從辛亥革命——舊民主主義革命——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以至今日的改革開放),具有深刻的政治含義與深遠的歷史意義。
(編輯:偉偉)
· | 政協委員盛小云:傳統曲藝永葆活力要靠創新 |
· | 擦亮“常熟曲藝”金字招牌 |
· | 林少華著西裝似方鴻漸 意外大學生不看《圍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