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協委員盛小云:傳統曲藝永葆活力要靠創新
“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語言,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審美觀,書要常說常新。”全國政協委員、蘇州評彈團副團長盛小云今天下午在接受記者采訪談到傳統曲藝要不斷創新,以喜聞樂見的形式豐富百姓文化生活時說。
蘇州評彈是江蘇曲藝中的杰出代表,也是廣大老百姓喜聞樂見的一種文化形式。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其火爆程度用“一票難求”來形容一點不夸張。如果是好的演員,觀眾往往都是連夜排隊去買票。近年來,隨著時代的發展,文化多元化的沖擊下,這種傳統曲藝相對冷落。那么,如何讓傳統文化永葆活力,為大眾所喜歡呢?
“現在的觀眾都比較理性,對評彈的要求就是要改,要不斷有新的東西,純粹傳統的東西并不能夠打動他。”盛小云表示,書要常說常新,“老書中要加入新的元素,傳統書中要加入現代的元素,新的論點論證,新的包袱新的噱頭,這樣才會受到老聽客的喜歡。”
盛小云告訴記者,蘇州評彈團每年都會創作一批新的作品,反應老百姓關注的熱點問題,包括一些道德模范、勞動模范的感人故事。“不久前,蘇州公安局破獲了一起特大電信詐騙案,很多老百姓上當受騙,我們在一個半月內就創作了一部中篇彈詞,進行宣傳,因為蘇州上當受騙的老年人居多,聽書的大多是老年人居多,通過這種曲藝的形式讓人們懂得真相,不再上當受騙,也降低了案發率。”
“除此外,還要精心打造符合現代青年人審美觀的題材,培養懂得欣賞的青年聽眾。”盛小云委員告訴記者,自己近幾年正在做一件事情:將傳統的蘇州評彈送進校園。“跟年輕人接觸后,發現并不是年輕人拒絕傳統文化,而是傳統文化離他們太遠了。”盛小云告訴記者,借助曹禺先生作品,評彈團歷經三四年精心打磨的一個中篇新書目《雷雨》就極受青年人的喜愛。
“我們對劇中人性作了細細挖掘,精心改編、精心策劃每一個細節,來詮釋原著的精神,學生在讀了教科書中《雷雨》的劇本,再來看我們傳統評彈是如何演繹的,引起的那種強烈共鳴讓我非常震撼,好多場次演出都是在歡呼聲中結束全書的。”盛小云告訴記者,這種反響自己“真沒想到”。
讓盛小云印象特別深的是在南京藝術學院的一次毛遂自薦進校園的演出,演出結束后,學生交流時跟她說,“評彈真好聽,我是第一次聽到,你們的表演方式真新穎”。這個“新穎”說讓盛小云非常驚訝:蘇州評彈有著400年歷史,業內都覺得很古老很傳統,青年人感到的卻是“新穎”。“其實,這是因為他是第一次接觸,這讓我覺得培養聽眾的這項工作我們一定要做。”盛小云認為,正像討論時文藝組不少委員都提到的那樣“文化一定要從娃娃抓起”,讓孩子從小就多去博物館,多欣賞優秀文化藝術,樹立一定的審美觀,培養對“美”的欣賞鑒別能力,“這樣,年輕人自然就會摒棄低俗,追求‘美’,而且傳統文化寓教于樂,評彈中也包涵著很多做人的道理。”
“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既不放棄現有的陣地、書場和老觀眾,滿足他們的需求,也打造符合現代青年人審美觀的熱點題材,培養演員的同時也培養年輕的聽眾。”盛小云說。
據了解,蘇州評彈團長目前正在打造“蘇繡女王”沈壽的故事,并將演繹她與張蹇一段非常純真感人的愛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