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威尼斯雙年展上的中國聲音
主題為“百科殿堂”的第55屆威尼斯雙年展將于6月初開幕。中央美術學院副教授王春辰任中國館策展人,四川美術學院教授王林擔綱策劃大型平行展“中國獨立藝術展:未曾呈現的聲音”。
展場條件改進 “變位”空間更大
——訪中國館策展人王春辰
“我所獲知的文化部最新消息是,威尼斯雙年展中國館的油桶會全部遷出。”第55屆威尼斯雙年展中國館策展人王春辰對本報記者說。無疑,這將是本屆威尼斯雙年展中國館的最大亮點。對于每屆中國館策展人來說,如何更好地利用中國館的兩個固定的場地空間——處女花園和油庫,都成為一個需要費盡心思的事情。
從“彌漫”到“變位”,僅僅兩年的時間;從王春辰關注到第55屆威尼斯雙年展到其方案中標,只是短短的幾個月的時間。“時間太短了,”王春辰很遺憾準備工作不能進一步完備,無論是在方案的設計上,還是藝術家的選擇上。而且,這期間方案不斷更改、完善,隨著油桶的遷出,還要再修改。整個創意過程,也是一種“變位”。
“變位”,在中文語境中,是個具有鮮明的新時代特征的詞。它有兩種涵義,一是“改換位置”,二是“指巖石在斷裂后,沿著斷裂面相對移動的現象”。當它與中國當下的藝術生態聯系起來,卻有著更加廣闊的意義指向。王春辰說,他的靈感“變位”來自英文“transfiguration”一詞,該詞詞根包含“形象”、“圖像”等意義,契合了本屆雙年展主題“百科殿堂”所倡導的“人類夢想與圖像的匯合”的精神。從廣義上看,王春辰的“變位”含有位置、位于、爻位等地理、空間和圖形概念,在內涵上承載并象征著時代特性,反映了當代國際社會的突出特征,即中國乃至世界都在全球化進程中改變;另外,“變位”意在創新、創舉、創意,能彰顯中國愿意使自身處在變化發展之中,與世界各國同臺展示當代世界的文化多樣性和思想多樣性。
王春辰的想法是否扣合今年威尼斯雙年展總策展人馬西米連諾·喬尼的本意呢?在馬西米連諾·喬尼的意義構建中,“百科殿堂”是一座為包容全部現世的知識而虛構的博物館,它匯集了人類最偉大的發現,包括從輪胎到衛星。藝術家、文學家、科學家、預言家,都在構造著各種映像世界,來展現宇宙萬物無盡的變幻和內涵。“圖像”被強調為本屆雙年展的一個最為根本的理念來源,馬西米連諾·喬尼希望全世界的藝術家聚攏起來,共同探討“人類想象力的界域還能延展多遠”。
從王春辰所選擇的7位參展藝術家——何云昌、胡曜麟、繆曉春、舒勇、童紅生、王慶松、張小濤來看,影像藝術家占據較大的比例。面對一些批評的聲音,如“選擇的藝術家有的不為公眾熟知”等等,王春辰雖然對備展程序的限制感到有點無奈,但還是很堅信自己的選擇。“選擇藝術家不是炒菜,還能有個科學配方,或者數學的量化運算。做方案的時間畢竟有限,我只能選擇當時想到的、自己最近接觸的或者比較熟悉的藝術家,會受限于我自己關注的領域,沒有深入調查、篩選的時間,我相信他們的藝術創作還是很符合威尼斯雙年展的空間需求的。”王春辰說。
行為藝術家何云昌曾以作品《抱柱之信》轟動一時,他將自己的一只手澆鑄于水泥里24小時,再現了《莊子》寓言里的場景。繆曉春曾精確模擬出的自己的形象,置換了米開朗基羅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并以此將對文藝復興時期的典范的瓦解推向極致。藝術家舒勇的作品糅合了政治、商業、社會、媒體的屬性,在具象和抽象、簡單和復雜、似懂非懂之間表現了中國社會的發展進程。寫實油畫藝術家童紅生潛心研究佛教繪畫藝術多年。攝影藝術家王慶松在攝影作品中把傳統文化符號和現代化的社會現實嫁接在一起,調侃當下文化價值混亂的社會現狀。跨媒體藝術家張小濤展覽中那些死去的昆蟲、腐爛的草莓、充滿橡膠氣味的避孕套,也曾讓觀眾驚訝不已。
王春辰沒有將重點放在架上繪畫上,而是希望藝術形式、媒介能夠更加豐富。“要讓觀眾更深刻地理解中國的當代藝術,需要盡量離開固定模式。如果以市場來判斷,數字藝術的影響不如架上繪畫,但它是中國前沿藝術新發展的一種體現。這次策展中的寫實繪畫,也是要傳遞今天中國人的狀態、情感。”真的很期待,這7位藝術家在威尼斯雙年展中國館的場地內,利用自己擅長的藝術表現方式,讓作品與空間發生關系,產生新的具有沖擊力或者打動人心的現場藝術。到3月1日,中國館的方案就會最終確定了。這段時間,王春辰頻頻接到媒體采訪電話,“一個7個藝術家的小規模展覽,關注度如此之高”,他的心里也不免有點緊張,但他找到一個有效的讓自己平靜的方式——只想著如何把事情做好。
(編輯:黃遠)
· | 王春辰:中國的數字藝術發展 |
· | 王春辰: 韓國當代藝術的新視角 |
· | 2013年4月份“AAC藝術中國”策展人提名:趙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