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數字藝術發展是與多媒體藝術、信息技術、計算機技術、圖形設計軟件、數字化技術、互聯網發展聯系在一起的。迄今,這些不同方面的內容構成了豐富的數字藝術,使得數字藝術成為含義廣泛的術語,凡是與之有關的創作都可以通稱為數字藝術。但數字藝術又特指應用編程、計算機軟件進行創作、表現為視頻、計算機屏幕、投影、多媒介裝置、數字輸出打印的一類新藝術,它既有獨立單元的作品,又有強調互動作用的作品,成為一種新興的藝術領域。由于數字藝術是與其他技術媒介聯系在一起,因此有人也將新媒體藝術稱之為“數字新媒體藝術”。
數字藝術在中國乃至國際上的發生與發展都是與計算機革命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它本身與新媒體藝術的發展密切相關。因此,對數字藝術概念有不同命名,從中可以看出這一領域的寬泛和開放,如計算機藝術、交互藝術(interactive art)、遙在藝術(Telepresence Art或Telematic art)、生成藝術(generative art)、軟件藝術、網絡藝術、游戲藝術、虛擬現實藝術、機器人藝術,甚至人工生命藝術(artificial art)等。這是一個開放、充滿未知可能性的領域,是藝術新知識生成的地方,它擴大著我們關于藝術的知識邊界,也豐富著、改變著我們的感官認知。
在中國的語境里,先是在1990年代初出現了基于電子媒介的錄像藝術,在90年代末開始出現基于數字化技術的數字藝術,如馮夢波的游戲作品,即是對游戲程序的改變。1999年Flash 4推出后,中國出現一批制作者。嚴格意義上的中國數字藝術(數字新媒體藝術)的發展發生在21世紀,成為繼錄像藝術、新媒體藝術之后第三波的新技術藝術,它正在尋找自己的開放美學原則,開始逐漸成為與錄像藝術、新媒體裝置、電子藝術既重疊又區別的領域,作為數字藝術,雖然具有包容性和無邊界的藝術特征,但如何成為自洽的新一代獨立藝術、如何具有創新思維與探求未知領域的能力,則是擺在藝術家面前的新問題,而隨著發展,它也會越來越具有自己獨有的品格。目前,數字化藝術受到社會的普遍重視,廣泛應用在電影制作、電視傳播、廣告制作、網絡數據庫、網絡游戲等領域中,在教育設置上,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美術學院、中國傳媒大學、北京電影學院、北京服裝學院、四川美術學院等都先后開設相關專業,旨在推動與數字技術有關的藝術創新教育和人才培養。今年9月11日,中國美術學院又特別成立了跨媒體藝術學院,著力于強化相關新媒體、新技術、新知識、新數字的融通和交匯,以探索藝術新的可能性,培養新型的藝術人才。
在數字藝術的展示上,中國進入21世紀開始密集地舉辦以新媒體為主題的藝術節、論壇、展覽,如2001年中國美術學院舉辦了“新媒體藝術節:非線性敘事”、2002年亞太媒體藝術展(MAAP)在北京舉辦、2004年-2006年舉辦了三屆北京國際新媒體藝術展、2007年上海開始舉辦年度電子藝術節、2008年中國美術館舉辦了大型的“合成時代:媒體中國2008”、2009年杭州舉辦“未來鏈接:數字藝術中國”、2009年中央美術學院舉辦“我們的能力:國際新媒體藝術展”、2010年即將舉辦的“編碼與解碼:國際數字藝術展”等。另外,中國出現了很多新的藝術機構,也都積極支持新媒體藝術(數字藝術包括其中),如北京藏酷新媒體中心(21世紀初很活躍)、北京站臺中國、北京維他命藝術空間、北京伊比利亞藝術空間、上海證大美術館、北京中國數字藝術協會(DAC)等。
目前,數字藝術盡管廣泛應用到各種社會領域中,但作為專項的數字藝術家或專門的數字藝術節或展覽還不是很多,或許這是一個媒介混合的時代,任何單一媒介的藝術家都不足以應對當代社會與心理觀念的復雜變化,但畢竟數字藝術要在創造思維上做出前衛的實驗,按照當代藝術的文化邏輯來推敲演繹數字藝術的觀念與物質世界。這是數字藝術的先鋒性所在,也是發展具有藝術意義和社會文化意義的所在。
在中國從事錄像藝術、新媒體藝術乃至數字藝術創作的藝術家都是先知先覺的一批人物,他們大都來自于藝術領域,對新視覺、新知識充滿好奇,具有果為天下先的勇氣和執著,作為一批小眾藝術家群體,至今無法與從事架上藝術創作的巨大群體相比,但他們顯示了一種時代的力量、代表了未來的潛力,關鍵是傳遞了一種探索未知領域的精神,因為面對的是新知識、新的空白,所以更需要一種理性、科學精神和反思能力去把握這些極具科學性、技術性的新藝術探險。如果說藝術與科學是一個時代的話題、甚至歷史的話題,那么這些中國的新媒體與數字藝術家是在將藝術觀念與科學精神融為一體,是在開辟中國藝術史的多項分支的一種建設性事業。同時,在中國,計算機或相關技術領域的人員介入到數字藝術創作的不是很多,這與國際形成一個差別。相信未來,隨著數字媒體藝術的普及和其他技術專業背景的人員對藝術的興趣與認識的提高,也會有越來越多的技術人才進入數字媒體藝術創作中。
通觀它們的發展歷程,它們是從無到有、從無名到受到關注、從忽略到受到學術話語的重視,也逐漸得到社會團體、資金支持;它們從簡陋走向規模、從單一到日漸豐富,但與國際條件相比,它們仍然是一個全新的開墾地,有待于進一步的建設,如中國需要有一個專業的新媒體與數字藝術博物館,也需要更多的社會認同和支持。
當代社會是一個扁平化的全球化時代,所有的信息流通與傳播都是瞬時同步完成的,同樣,關于新藝術的信息與知識也是同步在中國傳遞的,即便如此,仍然需要藝術的敏感者從事這項藝術的創新與實驗事業,在中國這是一個拓荒地,在國際上也同樣如此,歷史的未來將為它們而書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