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電影節:向“發現”致意
懸掛街頭的宣傳海報為第63屆柏林電影節造勢 John Macdougall 攝
宏大的波茨坦廣場、蜿蜒的蘭克湖、繁華的菩提樹下大街……不管柏林是不是如諺語里所說“像一片白云”,剛剛閉幕的第63屆柏林電影節,都給了世界電影一次“陽光明媚”的相聚機會。在這個聚會上,電影的豪華外衣被扔得遠遠的,獲獎影片有如新聞記者犀利的筆,用樸實、客觀、冷靜的影像語言和敘事,揭開與生命有關的形形色色的密碼——親情、愛情、暴力等等。
回顧以往的62屆柏林電影節,它已漸漸遠離政治,從國別意識形態轉向溫柔地觸摸人類共同的情感。《一次別離》的獲獎并不久遠;《蜂蜜》中沉默的主人公小尤在參天古木間與陽光對話的快樂,還不被國人熟知;剖析畸形母愛的《嬰兒式》因摘得本屆最佳影片金熊獎,又引起中國影迷們的廣泛關注。
對于已然存在“倒金字塔”式家庭結構的中國社會來說,羅馬尼亞影片《嬰兒式》中略有批判色彩卻又飽含對母親的憐憫之心的敘述,并不讓人驚奇。為犯了罪的兒子收拾種種殘局,世界上無數的母親都有著與影片中的母親一樣對兒子深沉的愛。然而,細節的立體化、豐富的臺詞表現力、攝影的主觀張力,讓影片把最純粹的一種愛表現得透徹入骨、發人深省。
柏林電影節就像曾經發現法斯賓德、安東尼奧尼、戈達爾、伯格曼、夏布羅爾、波蘭斯基、李安、張藝謀一樣,“柏林熊”那雙智慧的眼睛又在眾多的參展影片中發現了哈薩克斯坦“80后”導演埃米爾·巴格澤的青春暴力電影《和諧教程》、斯洛文尼亞電影《渺生一頁》、大衛·戈登·格林的《雪崩王子》、伊朗電影新浪潮代表人物賈法·帕納西的《閉幕》、智利導演塞巴斯蒂安·萊奧動人的女性電影《葛洛莉亞》,以及《火箭》《塔巴圖的戰爭》《她們看見一頭熊》《逃亡》《保持安靜》《應許之地》等等。
在這些影片中,導演們的鏡頭如同高精密的掃描儀,掃視并記錄著世界某一個角落里的普通人不為人知的情感歷程。你能否想象一個58歲的離異女人重墜愛河?《葛洛莉亞》中,圣地亞哥一家中產階級中年人聚集的夜店,見證了那段不悲不喜的愛情。你能否想象一個膽小怕事、只想躲起來創作的老頭和一個無所畏懼、只想一死了之的少女同處在一棟海邊別墅中會發生怎樣的事情?賈法·帕納西,這個曾被伊朗當局以危害國家安全罪判處6年有期徒刑,并被勒令其20年內不得制作或執導任何影片、不得寫劇本、不得以任何形式接受國內外媒體采訪、不得離開伊朗的傳奇導演,在《閉幕》中完善了自己的“分身”,用超現實主義的態度正視死亡。你能否想象在哈薩克斯坦的草原小鎮上一群孩子之間的欺凌和報復是怎樣的場景?身兼導演、編劇和剪輯的埃米爾·巴格澤用極簡手法譜寫了一曲“罪與罰”。
聚焦愛情這個能夠挑動每個人內心深處最溫柔的部分的永恒話題,柏林電影節的獲獎影片卻給它裝上了一雙沉重的翅膀,直指荒誕的、不可原諒的或者難以釋懷的悲劇愛情。臺灣導演陳俊霖的《明天記得愛上我》關注了時下一個備受爭議的群體“同妻”——她們在感情上得不到丈夫的愛。堅守沒有感情的婚姻生活,還是鼓起勇氣去選擇新的生活、新的愛?該片的理想化敘事,被批評“為了灌輸正能量而刻意編排命運”。而導演理查德·林克萊特和兩位主演伊桑·霍克、朱莉·德爾佩愛情系列電影的第三部《午夜之前》讓幾近崩潰的感情關系遭遇“峰回路轉”,片中維護愛情平衡的種種人物的細微反應,牢牢吸引住觀眾的注意力。影片用長鏡頭講述了一個簡單的道理:愛情是一種真實的反應,或許是一剎那,或許斷斷續續,或許能夠長久。
相對于戛納、威尼斯電影節來說,柏林電影節在明星陣容上顯得星光略微黯淡,但它卻是公認的“親民”電影節,參展影片更加多元化,觀影者人數多。從密密麻麻的排片表里,觀眾能體會到“發現”好電影的樂趣。柏林電影節為世界影迷鋪開一條夢想之旅,那條道路彌漫藝術的芬芳氣息,讓電影回歸到電影,放大影像的獨特魅力。
(編輯:單鳴)
· | 褒貶不一的本屆柏林電影節 |
· | 《孩子的姿勢》獲第63屆柏林電影節“金熊獎” |
· | 柏林電影節閉幕 王家衛上臺頒獎 |
· | 《初登場》揭秘鄧麗君傳奇一幕 |
· | 從戛納的“銀幕”看到的“永久不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