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文物引發兩岸深情對話
佛陀誕生浮雕 公元3世紀 綠色頁巖
在這個經濟飛速發展、文化多樣化并充斥著諸多誘惑的時代,能否堅持自我、保持心靈深處那份珍貴的安定已然成為當今許多人自我反省的出發點,似乎也成為一個人精神層面最奢侈的訴求。2012年12月28日,由首都博物館、臺北世界宗教博物館主辦的臺北世界宗教博物館宗教藝術文化展伴著飄雪如期開幕,此次展覽或許能在精神層面給人以啟迪亦或頓悟。
2011年,首都博物館與臺北世界宗教博物館達成了互派交換展的合作約定。當年11月適逢世界宗教博物館10周年館慶,首都博物館在世界宗教博物館舉辦了“智慧華嚴——北京首都博物館佛教文物珍藏展”。2012年,世界宗教博物館以宗教文化與藝術為主題,在首都博物館推出臺北世界宗教博物館宗教藝術文化展。雙方以展覽為媒介,在促進兩岸文化藝術與文博界交流的同時也帶動了兩岸的溝通與認同。國家宗教事務局副局長蔣堅永在致辭中表示,此次展覽是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見證,是兩岸宗教文化交流層次提升、日益深入的見證。
展覽由兩部分構成。第一部分“世界宗教概覽”以影片、互動地圖等多媒體技術為手段介紹宗教的起源、世界宗教的分布等基本信息。第二部分“世界主要宗教的文化藝術”通過宗教藝術品、文字、多媒體等多重手段介紹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道教、印度教、神道教、猶太教7個世界主要宗教的特點、內涵與核心價值,展覽最后以不同宗教的婚禮儀式影片展示了宗教對社會生活的影響與引導。“之所以選定這幾大宗教,有兩個考慮因素:歷史是否夠悠久,信仰人口是否夠多。”臺北世界宗教博物館教育推廣組專員陳素華介紹說。
展出的104組件文物均為臺北世界宗教博物館的館藏精品,由該館歷經多年多方征集、受贈而來,很多展品背后都頗有故事。精美的宗教藝術品輔以豐富的說明信息、趣味多樣的多媒體演示技術,使展覽突出了觀眾體驗的情境氛圍,引導觀眾探索知識、探索自我。其中,公元3世紀的佛教展品《佛陀誕生浮雕》吸引無數人駐足觀賞,栩栩如生的石頭雕刻線條優美,將佛陀誕生的情景描繪得活靈活現,集佛家宣揚的真、善、美于一體,彌足珍貴。18世紀的基督教展品《圣尼古拉》,也讓觀者大飽眼福,西方傳統的圣誕老人即由其形象演變而來。除此之外,道教的展品《土地神》《文昌帝君神像》、猶太教的展品《逾越節塞得宴餐盤》《妥拉經卷》、神道教的展品《獅子》《狛犬》等都以其各自的意義與價值,讓觀者享受了一場精彩的視覺盛宴。
展覽現場,記者發現臺北世界宗教博物館不僅展品意義不凡,在很多其他方面也極具特色,尤其在博物館展廳設計上更是有很多值得我們借鑒和學習的地方:并非單純展出展品,就連整個展覽設計似乎都被賦予了生命的意義,變得更加貼近人心、貼近生命的本真。如他們設計的朝圣步道,由粗糙到平滑,象征人的一生由崎嶇坎坷到順利平安;手影痕跡的形成到消逝,告誡人們要把握當下。一切的設計都以人們的親身體驗為基礎,讓人近距離感受生命的真實與內心的自我認知。
臺北世界宗教博物館以“尊重、包容、博愛”為理念,尊重不同信仰、包容不同族群、博愛每個生命,就如其創辦人心道法師所言“在不同的宗教中學習尊重與謙卑的品德”。以宗教藝術與文化為視角揭示宗教對人類社會產生的深遠影響,從而向公眾普及宗教文化,增進不同宗教與文化之間的互相尊重與理解。由此看來,這次展覽的意義已經超越了展覽本身,更像是海峽兩岸在文化、生命、心靈上的深情對話。
(編輯: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