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秘密》,劉德瀕著,西藏人民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對于西藏,我們已經習慣于高原景觀的解讀,那里蒼茫浩遠;也習慣于藏族風情的解讀,那里純樸閑靜;更習慣于宗教情結的解讀,那里虔誠神秘。于是,在我們的印象中,西藏被美化為與世無爭的人間凈土、未染塵俗的世外桃源。當一部名叫《西藏秘密》的電視劇在央視熱播的時候,它對西藏近現代歷史真相的直面拷問,立刻引起海內外觀眾的強烈反響。原著小說《西藏秘密》出版后也十分暢銷,不到一個月就已經再版。小說給雪幕背后的歷史真相提供了一種注釋,它試圖在美好和殘酷之間找到一種平衡。
小說在上個世紀西藏社會劇烈動蕩、人物命運詭譎多變的歷史時空中展開,主人公扎西是一個機智狂傲的云游喇嘛,他因與大貴族德勒家已經死去的兒子相貌相似而成為其替身,化解了這個家族的滅頂之災。政治對手仁欽家族使用各種手段試圖揭穿扎西的面目,扎西在“妻子”德吉和妹婿土登格勒的幫助下,每一次都化險為夷。扎西憑借自己的智慧贏得了西藏貴族階層的接納,也因此結識了進步貴族領袖江村孜本。江村正在籌劃推動西藏政體改革的請愿活動,這與扎西的學養、經歷和理想殊途同歸。扎西等人率領眾貴族官員前往布達拉宮請愿,卻被事先埋伏的仁欽一伙指揮藏兵全部逮捕。為保全德吉和德勒家族,扎西向噶廈政府坦白了自己的身世之謎,希望一個人承擔罪責,厘清與德勒家族的關系。仁欽不依不饒,決定對扎西處以極刑。這讓新上任的熱振攝政非常憤怒,并以此為借口迫使仁欽辭職。土登格勒取而代之,并趁機霸占了仁欽的家業和族號。西藏上層貴族之間的血腥傾軋,讓扎西真切地體會到農奴制的殘酷。解放軍渡過金沙江,拉開了解放西藏的序幕。拉薩的貴族們惶惶不可終日,紛紛跟隨十四世達賴喇嘛逃往邊境小鎮亞東避難。扎西主動請纓留守拉薩,并幫助解放軍在雪域高原站穩腳跟,這破壞了土登格勒等分裂分子企圖趕走紅漢人的計劃。土登格勒視扎西為不共戴天的死敵,兩個昔日的盟友反目成仇……
《西藏秘密》是一部以正史為依據,以藝術虛構為手段創作的小說。讓虛構的人物在真實的歷史時空中行走,是這部小說采取的敘事策略。人物和故事主線是虛構的,賦予了創作者的美好情懷,扎西和德吉的身上凝聚著西藏主流社會的理想色彩。但小說中的歷史背景、故事中的歷史事件又有案可查,它展現了西藏現代史上最重要的25年間,十三世達賴喇嘛圓寂后,西藏上層的權力之爭,以及龍廈事件,達札迫害熱振事件,愛國上層用馱隊運物資支援抗戰,解放軍和平解放西藏,偽人民會議騷亂事件和1959年西藏叛亂等真實的歷史。小說用虛構的故事線把這些歷史事件都串起來,形象而直觀地給讀者描摹出一幅舊西藏全景風情畫卷,客觀地揭露了西藏政教合一制度、封建農奴制度的落后、殘酷和黑暗。其中既有吸引人的故事,又清晰地交待了“西藏問題”的由來。
《西藏秘密》和美國學者梅·戈爾斯坦的學術著作《喇嘛王國的覆滅》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史學家提供歷史的輪廓,小說家提供歷史的細部;史學家勾勒了歷史上貴族們殘酷地相互傾軋,小說家則挖掘了藝術人物的美好人生。
這部小說講述歷史,并非只是消費歷史,也不只是借歷史來做背景,它有著非常真切的歷史關懷,有著鮮明而深刻的歷史意識,故而,它正視西藏歷史中最為嚴峻而又敏感的大問題,那就是政教合一的宗教/政治體制問題。這是從宏觀方面表現西藏,表現西藏最深刻的歷史癥結,審視人物的命運遭際。主線上貴族之間的敵我較量,副線上活佛之間的權位之爭,都以殘酷的流血為代價。這些爭斗反復輪回,永不停歇。千姿百態的三大領主在彼此攻伐中相繼破敗,淪為奴隸,而權力依然高聳,信仰依然在上。這就是整部小說要發問的:在神圣而至高無上的宗教信仰底下,在“清靜美妙”“具有高尚和利他之心”的封建農奴制體系下,西藏上演著怎樣的人間悲劇?西藏社會以它獨特的文化姿態,在這片高原上頑強地堅守了幾千年。在現代變革到來之際,西藏是要走向開明進步、人民解放?還是要繼續停留在農奴制的社會里?美好和殘酷之間存在著不可逾越的差距。
從這種意義上說,不讀《西藏秘密》,你就不會真正了解這片雪域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