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器變道 自有我在——鄭云云和她的瓷繪作品
鄭云云瓷繪作品《看花》
鄭云云瓷繪作品《青草池塘日日新》
水墨藝術的黑與白,與中國古代哲學的陰與陽相連,既是其范疇,又是其藩籬,許多藝術家在其間左沖右突而不得要領。
藝術家鄭云云在水墨的世界徘徊迷茫多年之后,終于找到了與她心中的藝術更為接近的另一條通道:那就是以青花和色釉在瓷土上作畫。在她眼里,與中國畫一樣,這個領域同樣充滿了神秘元素,而且充滿朝氣。
在今天的景德鎮,有一批本土和外來的藝術家,正嘗試通過種種途徑,讓中國的陶瓷藝術重新在世界煥發光彩。鄭云云便是其中之一。這些年,她低調扎根在這座瓷都,一邊虛心學習制瓷手藝和傳統的裝飾手法,一邊在自己的工作室里默默進行技術的多樣試驗。她知道,要創新,一定首先是遵循和繼承陶瓷文化的血脈傳承,但一個時代的氣質追求,則不可能通過文化碎片的復制而被保存下來。她有一個理想,希望能以瓷土、青花和色釉,以個體形式記錄當代中國人的向往和精神氣質。
在鄭云云的眼里,青花之于瓷土與水墨之于宣紙一樣,同樣可以營造無比單純又無比豐富的美學世界。比起墨分五色,青花的色階在高溫釉下的表現力更為奇異,表達語言毫不遜色于水墨。直接以高溫顏色釉作畫,有著極其寬廣的探索空間。這是當代陶瓷藝術極其重要的創新方向之一。瓷土與色釉在高溫窯火的燒制下產生的豐富性,為當代藝術家提供了創作材料的許多可能。無論是借助傳統分水法創作的裝飾意味濃郁的青花器,還是借助水墨紙本之韻揮灑出瓷上的青白世界,更遑論巧奪天工的色釉窯變在不同瓷土上的演繹,雖然題材各異,鄭云云的瓷作,都讓人耳目一新,讓人體會到一種質樸優雅的文化滋養。她甚至用瓷片改良和試制出唐宋時期流行的古樂“方響”:二十四塊瓷片象征著二十四節氣,手繪青花山水,以上應天時,下接地氣。這是對大千世界自然萬物發自內心的熱愛,不加修飾,一如她的作品靈動自然。
鄭云云說,她一直驚嘆中華民族審美情操的力量,每個朝代都會產生與之對應的雅文化,并被民間廣泛認同。中國一百多年來的內憂外患,以及由此產生的文化災難與危機,最終使整個民族都被焦慮所籠罩。時至當代,成功與否似乎漸漸都與物質相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人的心理漸漸變得急功近利,雅文化已退居到不為人注意的角落。因而瓷繪藝術的發展與創新,在今天也具有了新的文化意義和責任。
藝術創作是創作者的靈魂表達。鄭云云認為,瓷繪雖為藝術,卻是與工藝、與生活結合得最緊密的藝術。即使是非常個性化的創作,也依然可以作為實用的器物,走進普通人的生活。瓷器曾是中國的“國器”,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它映射出了中國文化的智慧和美。如果當代陶瓷藝術家都以讓自己靈魂感動的方式,創造出獨特、豐厚、美麗的陶瓷藝術,而不是一味地仿古仿“今”,也許,除了實用,它們也能喚醒中國人的審美情操,想起除了物質以外,還有另一種優雅詩性的生活能夠讓生命愉悅,讓世界美好。
鄭云云自嘲地說,這有點像癡人說夢。雖然她的藝術追求帶有理想色彩,卻讓我們看見了藝術家的良心所在,看到了藝術的希望所在。
(編輯: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