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視當代“草根”創作
長期以來,文學藝術創作似乎是作家藝術家的專長。而蕓蕓大眾則更多地為謀生奔波,庸常的世俗生活與超然、靈動、奇瑰的文藝化境顯得頗有距離。然而,這種現象在近些年發生了巨大變化。
當代文壇新活力
實際上文藝從來都不是與大眾和市井無緣,文藝從來都不僅僅局限于職業創作者和知識精英的小圈子。相反,在各行各業都不乏文藝的執著愛好者,一直興盛著一種與職業文藝、“精英”文藝大為不同的“草根”文藝。“草根”文藝在中國源遠流長,只是一直游離于正統文藝、主流文化之外,一直未受到特別的關注,長期被忽視,甚至被貶抑。
新時期以來,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商業經濟的迅猛發展、國民文化素質的大幅度提高、網絡傳媒的異軍突起,藝術活動的雅俗兩個維度得到了雙向激活,通俗文藝、大眾文化、網絡文藝、原生態文藝一時間高度活躍。阿寶、旭日陽剛、西單女孩、鳳凰傳奇次第走進“春晚”,張靚穎、李宇春、楊光、李玉剛、劉大成、朱之文、王二妮等借助超級女聲、星光大道之類的平民舞臺脫穎而出。“草根”創作越來越為世人矚目。日照農民畫、高唐農民畫、巨野農民畫不僅裝點了以畫為樂的百姓的生活,而且漂洋過海,實現了以畫補農,增收贏利。“中國畫虎第一村”河南民權縣王公莊有一半以上的百姓能執筆畫虎,筆法傳神,暢銷于市。農民作家李冉潛心3年創作的《命根》入圍第五屆魯迅文學獎。農民作家劉海江歷時兩年半精心創作的長篇小說《正道滄桑》折桂省級“文藝精品工程”獎。“草根”創作頻頻顯示出不俗的成就。
從文藝的職業化、精英化到文藝的草根化,既顯示了藝術中心的下移,更顯示了文化中心的下移,它表征著一個全民閱覽、全民書寫的文化大普及時代的來臨。但這并不意味著一個時代藝術水準的下降,也不意味著“草根”文藝將取代職業文藝、“精英”文藝,“草根”創作者將取代專業作家。相反“草根”文藝和“精英”文藝、專業創作具有著很強的互補性,“草根”創作與專業創作相比在文藝的旨歸、視角、模式、風格、技法上都有很大的不同,有助于彌補傳統專業創作的不足,豐富和繁榮當代文藝,促進當代文藝的多元化發展,它也為當代文壇注入了新的生機和活力。
民間性、原生態
“草根”文藝以其民間性、生活化的特點區別于“精英”藝術、職業藝術,所謂的“草根”文藝并非僅僅得名于身份定位,而更多的是由于它顯示了一種富有特色的、非精英化的審美旨趣、藝術理想和文藝模式。“草根”文藝與“職業”文藝的本質不同在于其創作緣由、創作目的、作品表現等方面的民間性、生活性。與職業創作者相比,“草根”創作者的身份具有雙重性。“草根”文藝正是這種擁有雙重身份的創作者創作出的一種獨具特色的百姓藝術。
藝術源于生活,“草根”文藝從百姓生活中來,又回到百姓生活中去,這顯示了藝術向生活的根本性回歸。“草根”文藝在為基層寫、寫基層的同時又做到了由底層或基層自己寫自己。所以,“草根”文藝是一種原生態的文藝,表現的也是原生態的生活。
“草根”創作緣由極其簡單,他們因生活體驗而創作,他們進行創作的根本原因是身歷心感。“近水識魚性,近山識鳥音”。創作者扎根基層,深入生活,更熟悉自己周遭的生活世界,更能體察大眾的喜怒哀樂,與職業創作者往往為了創作而深入生活、體驗生活不同,創作者本身就身在基層,身在市井,他們對市井人生的悲歡離合有著切身的體驗和更深入的領會,更易于捕捉自己內心的聲音。他們以生活主體的態度敘寫自己熟悉的生活,創作主體與客體之間呈現出內在的高度統一。由于創作者有著更高的創作熱情,更強烈由衷的內心體驗,更能突出表現創作主體的主觀性訴求及對自己所屬群體的生存狀態和生活方式的細膩感受,更易于使生活原汁原味地呈現出來。網名“書山老妖”的乳山五旬農婦徐愛真走紅網絡的小說《大門里的女人》的創作,就源于作者從小就熟悉的生活中老姥姥的故事。七旬農民老漢呂成家創作“80后”題材電視劇本的沖動,源于出差途中對形形色色的“80后”年輕人的觀察和反思。也因此,“草根”創作通常以地域景觀、風土人情為主要表現對象,如臨沂農民歌手苗雨創作的7首單曲中有6首是對自己家鄉美的歌頌。
與某些職業創作者更注重商業的收益、更密切關注市場行情相比,“草根”創作不疏離日常生活,它們往往是情動于中的自然迸發,是展示才華的純粹創作,是庸常生活的美麗裝點,在大多數情況下它與生存的物質需要是不同步的,它昭顯的是生存需要之外的一種理想的追求與精神的寄托。正因此,年屆六旬的膠南農民劉法磊在耕作之余創作詩歌5.6萬多首。生長在運河邊的聊城農民趙中田三十年如一日搜集運河兩岸祖輩口耳相傳的民謠。
“草根”創作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特點就是普遍具有的民間思維和民間情懷,“草根”創作主體以農民、市民以及城市邊緣的打工者為主。他們表現的是普普通通的道德準則、簡簡單單的人生觀念和自發素樸的社會意識。這使得“草根”文藝洋溢著泥土的芳香和里巷人倫的煙火氣息,葆有著來自大地和民間的暖意。和商業創作相比,“草根”創作更多真、善、美的正能量和中國傳統文化的質感,更自然,更淳樸,更有原始生命活力,而少有商業文藝的銅臭氣和急功近利,能有效克服商業文藝千部一腔、千篇一律的模式化、雷同化和“跟風潮”。和“精英”文藝相比,“草根”創作有著極為深厚的群眾基礎,更平易近人,更能體現大眾的精神困惑,觸及百姓的靈魂和心性。
困厄與瓶頸
“草根”文藝在生存與發展中面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和所謂“精英”文藝相比,“草根”文藝有著先天的不足,多數底層或基層創作者未受過系統的專業創作訓練,缺乏藝術素養。即使是“長勢”看好的北京打工藝術團,其樂隊成員也多是癡迷音樂的農民工,他們文化程度低,缺少音樂制作方面的專業知識,藝術表現中更多地憑借自己的感覺。“草根”文學作品也大多以情節取勝,語言質樸,多摻雜俚俗方言,不夠精致考究,創作技巧與表現形式尚有待開掘。
對于“草根”文藝,“俗”是其最主要的特點,隨之也產生了尺度困惑。“草根”創作一方面高度繁榮,貼近生活,另一方面又良莠不齊,魚龍混雜,劣者容易流于庸俗,因此,更需要激濁揚清。
“草根”作品在為大眾所關注和接受之前需要走很長的路,基層文藝缺乏展示平臺、傳播渠道。長期以來形成的文化傳統和藝術慣例也阻礙著全社會對“草根”創作的接納、認同,創作者既要克服各種困難完成創作,還需要殫精竭慮地推介、傳播自己的作品。與職業創作相比,“草根”文藝作品要想抵達大眾,需要克服更多的困難。
較之職業創作者,“草根”創作者的創作時間、精力、物質保障都非常有限。他們在辛苦謀生的同時,還需要犧牲休息時間進行心愛的文藝創作。他們經常面臨著藝術與生活、理想與現實的尖銳沖突,既要直面生存壓力,又要慘淡經營,維系文藝血脈。
顯然,僅僅靠基層創作者個體的努力要想實現“草根”文藝的可持續發展可能性不大,“草根”文藝的發展更需要社會各界的多方面支持。
“草根”文藝在其蓬勃發展的同時還面臨著一個更為艱難的抉擇:未來的“草根”創作是繼續在文學理想與生存現實的空間夾縫中生存,追求自己的一線生機,還是逐漸從“草根”創作“升格”為職業創作?當然,單純從生活與文藝的關系來看,好作品必然是“生活”的結果,創作者無論是何身份,都不能離開豐富的生活。
隨著公民受教育水平和社會文明程度的普遍提高,“創作”、“出版”、“演出”越來越普及,民間的、非職業的“草根”作品常令人眼前一亮,這是時代文化進步的一個標志。
就當代文藝而言,“草根”或“精英”之謂,缺乏學理定位的精確性,也不夠嚴謹,但確實有其他名詞無法取代的獨特內涵。在此沿用這一概念,力圖喚起對真實的基層生活里涌現出來的文藝創作人才和作品的普遍關注。
——編 者
(編輯:路濤)
· | 當代油畫的意象表達 |
· | 中國當代水彩畫委內瑞拉受捧 |
· | 觀“泰山之尊——全國中國畫美術作品展”有感 |
· | 當代雕塑:“借題發揮”的藝術 |
· | 當代珍品唐卡藝術展舉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