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詩意經典的現代期待——觀大劇院版話劇《風雪夜歸人》
話劇《風雪夜歸人》劇照 高 尚 攝
12月15日至23日,劇作家吳祖光的話劇《風雪夜歸人》登上了國家大劇院的舞臺。這部創作于1942年,帶有啟蒙色彩的經典之作亮相得恰逢其時,戲內風雪,戲外的北京也大雪紛揚。舞臺的繁華熱鬧、人生的蒼涼底蘊、愛情的無常與命運的變遷,在此渲染出一種獨特的唐詩意境,也使這部戲被打上了“詩意話劇”的深深烙印。
在話劇的風格類型中,“詩意話劇”向來以作者色彩鮮明著稱。當紅的京劇名伶魏連生,經歷坎坷而又初具覺醒意識的姨太太,他們以愛情入戲,以人性的解放出戲,實際上已經把作者要表達的主題清晰呈現。但從作者話劇的角度看,這種十分出戲的故事情節顯然還不足以承擔“詩意”的分量。如果說“啟蒙”是這部戲的詩意主旨,京劇名伶與知己紅顏的愛情悲劇是其外在表達,那么,恰是文人氣質支撐起了這部戲的唐詩意境。
一部跨越了70年歷史的話劇,在被各種現代戲劇寵壞了胃口的觀眾眼里,它似乎已經典成老。魏連生和玉春的愛情來得如此青春款款而又悲劇傾城,讓不少觀眾有點難以接受。這是打點上下游刃有余的名伶魏老板嗎?這是曾失足青樓、人性覺醒的玉春嗎?余少群飾演的青年魏連生固然形貌備至,其神韻卻似少了擰與癡;玉春則太少女態,與其過往經歷以及“風雪夜歸人”的整體意境相脫節,算是表演上的一點遺憾。這種遺憾,在現代觀眾的接受心理與時間的碰撞中,自然地被放大為一種過時的理想化的感應——當時間來敲門,經歷幾十年時間考驗的經典還是經典嗎?或者,我們忽略了什么?
縱觀全劇,馮遠征飾演的蘇鴻基可謂深得唐詩意境。雖然蘇鴻基被貼上了“老奸巨猾”的標簽,他骨子里的“狠”與20年后的“感”呼應得十分內蘊得體。“風雪夜歸人”的意境本來就蘊含了一種歷經滄桑后的哲理感悟,由此回看20年前的歷歷往事,曾經的恩怨糾葛反而像是直奔“啟蒙”主題而去,真正的作者性格在這里才滲漏了出來。那就是對人生的滄桑感悟,一種被“啟蒙”掩蓋而常常被人忽略的、內蘊的文人氣質。在當下的話劇中,這樣的氣質已不多見;其帶有理想色彩的創作表達,雖生活感略薄也難能可貴。
在許多人的理解里,詩意常常變成簡單的抒情化哲理。按一些不以為然的調侃說法,是“小資”或“文青”情調;升華一點,則不外乎意境渲染、散淡抒情或哲理暗示。在理想不再成為普遍的社會訴求之時,人文失落也讓文人氣質變得雞肋。但從話劇多元化的角度講,畢竟“詩意”也需要人來堅守??上驳氖?,該劇導演任鳴為此付出了辛勞。
執導話劇經典,從來都是吃力又難討好的事。從開場魏連生凍死風雪之夜時樓上的那一聲呵斥,到結尾蘇宅下人開窗,一個典型的圓形結構終于縫合。若全劇在此打住,雖不失“風雪夜歸人”的意蘊,卻總讓人覺得像是太傳統的文人,穩重有余,靈性不足。任鳴的處理讓人眼前一亮,一襲戲裝的青年魏連生在追光的風雪中翩翩起舞,把全劇的魂落到了理想上,而非止于蘇鴻基的感悟。面對已往的經典,這一點睛手筆,大概也是對人文失落的一種現代期待吧。
(編輯:偉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