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保護羌族非遺 載歌載舞過羌歷年
石椅羌寨的迎賓儀式
羌族釋比主持的“祭天祈福還愿”儀式
羌族酒歌《爾瑪西惹木》
為了更好地保護和弘揚羌族民間文化遺產,喜迎羌歷年,11月14日,由中國民協、川音綿陽藝術學院和北川羌族自治縣縣委、縣政府共同主辦的“我們的節日·羌年”系列活動在四川省北川縣舉行。北川羌族同胞身著節日盛裝,唱羌歌、品咂酒、跳莎朗、祭天祈福。中國民協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羅楊,分黨組成員、副秘書長周燕屏,川音綿陽藝術學院董事長龔珍旭,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院副院長李長貴,以及來自中國民協、川音綿陽藝術學院和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院的民俗專家,與羌族群眾共度羌歷新年。
每年農歷十月初一是羌族最重要的傳統節日——羌歷年。羌歷年也稱羌年節,羌語稱“日麥吉”,意為吉祥歡樂的節日,以慶祝豐收和感恩還愿為主要內容。2009年,“羌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批準列入《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在恩達羌寨的“祭天祈福還愿”儀式上,釋比手持儀杖,敲響羊皮鼓踱步前行,身著羌服的青年男子緩步走向祭祀臺,掛羌紅、殺羊祭羊頭,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共祈平安。隨后,大家圍著熊熊燃燒的篝火跳起了歡快的莎朗、皮鼓舞,表達對生活的熱愛及對來年的憧憬。“北川是我國唯一的羌族自治縣,經歷了2008年那場毀滅性打擊的北川,羌年是否還能活態傳承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今天的慶典儀式已隨時代的變遷發生了外在形態的衍變,但莊嚴肅靜的祭祀禮儀依然充盈著原生而濃郁的傳統文化氣息,依然凝聚著羌族的獨特世界觀和精神內核。而在羌年神圣的儀式和歡樂的歌舞中,已感到了感恩祖國、感恩時代的強烈當代意識。”羅楊觀看完祭祀儀式后表示。
慶典活動除了傳統的祭祀天神、地神、山神、寨神、牛羊神的原生態展示,在曲山鎮舉行的以“歡慶十八大,喜迎羌歷年”為主題的大型文藝演出,匯集了羊皮鼓舞、羌笛、口弦、莎朗舞、羌族酒歌等節目,其中不少是入選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的羌族經典節目。這場演出不僅為羌年增添了祥和歡樂的節日氣氛,更豐富了羌年的文化內涵和時代色彩,讓演出成為羌族文化傳承的大舞臺。
當晚,在石椅羌寨展演了羌族村寨從迎賓、接待、送客的整套傳統禮儀。特別是喜慶的晚宴上,一曲接一曲的羌族酒歌和一杯接一杯的羌族咂酒讓每位來賓流連忘返,也為今年的羌歷新年慶典系列活動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5.12’特大地震發生后,中國民協、川音綿陽藝術學院、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院等單位以高度的使命感和勇擔責任的態度積極,協助我們搶救、挖掘具有重要價值的羌族文化遺產,推出了一批影響重大的保護成果,贏得了廣泛的贊譽。今年,是災后第五個羌歷年,我們舉辦系列慶典活動,既是以實際行動弘揚抗震救災精神、傳承羌族傳統文化,也是對黨、對國家、對社會各界的深切感恩與真情祝福!”北川羌族自治縣縣委副書記李斌深情地說。
據悉,“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傳承基地”和“川音綿陽藝術學院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教育實踐基地”同時授牌成立。
(編輯:單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