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篆書的話題
有關篆書的話題
□ 高慶春(中國書協理事、篆書專業委員會秘書長)
全國第二屆篆書展正在征稿,我想就讀者感興趣的問題談一談我的思考。
2010年在貴陽舉辦的全國首屆篆書展是具有里程碑性質的展覽,開啟了篆書這一小書種獨立展出的先河,也為扶持篆書的發展和培養篆書作者隊伍、發現人才提供了平臺。中國書協篆書專業委員會和《書法導報》推出的首屆篆書展獲獎作品賞評,受到了讀者的廣泛好評,我在我的博客上發的篆書獲獎作品評析的帖子至今還被廣大網友轉發,篆書受歡迎的程度可見一斑。
首屆篆書展透露出的諸多信息應該做進一步的消化與思考。通過首屆展覽顯示出篆書作者隊伍很可觀、篆書的各個種類涉獵得較全、原來小篆很難入展的現象有了改觀、表現形式趨于豐富多樣、探索個性化的篆書書風初見端倪等。但同時也暴露出一些問題,比如,文字的取法不準,大篆類的作品集中在散氏盤、毛公鼎一路上,裝飾性類作品集中在中山王鼎一路上,鐵線篆一類生硬無趣,簡帛書類作品整體上顯得較薄弱,模仿或跟風的作品時有存在等。如果作者不作一些理性的思考和調整,還是往這些道上硬擠,肯定要吃虧,這需要引起關注。
常有人問我怎樣才能寫好篆書?寫哪一類好?其實甲骨文、大篆、小篆、簡帛書等各類篆書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只要寫得好都可以入展。篆書創作與其他書體的最大不同在于篆書必須是以古文字為基礎,并且要熟練掌握和運用古文字,培養嚴謹務實的學風。其次,要掌握篆書創作的規律,特別是結字規律、用筆規律以及通假、借字規律等。還要多讀書、勤思考,特別要強化歷史及古典文學的素養。小篆是基礎,需要打牢。撇開小篆,直接寫大篆或簡帛書,終歸根基不牢。平時的訓練和博聞強識十分重要。
作品的形式一直是作者比較關注的問題,很多作者是以形式的所謂“新意”來掩蓋功力的不足。從以往書展來看,作者大都在考慮作品的形式問題上煞費苦心,但追求形式感不能過度,不能畫蛇添足。一些趨向值得注意:一是過多的拼接和使用不同色紙組合;二是在整體畫面上不厭其煩地做多處大大小小的題跋;三是任意肢解篆書結字,制造離奇效果等等。這些做法多則令人生厭,且有效顰之嫌。需要提醒的是不要模仿獲獎作品的形式或照抄現成的作品,拿來主義肯定行不通。我覺得重要的是培養自己的定力,按創作規律辦事,在把握經典精華的基礎上,強化筆墨特征,豐富和完善自我風格,而沒必要過多地往“臉”上涂脂抹粉。
簡帛書(春秋戰國楚簡牘帛書等)是個好東西,我也是受益者。它相對于傳統的大篆、隸書等金石碑版來講,由于墨跡多是民間寫手所為,有鮮活生動、流暢自然、率意樸拙的特征,但同時存在著尖、薄、浮、糙等流弊。因此,學習簡帛書要有所取舍。從首屆篆書展和以往的展覽看,簡帛書這類有個性、有內涵的好作品不多,有些還停留在描摹照搬的階段,這就難怪評委不買賬了。因此建議初學者還是要打下小篆、大篆的基礎后再去接觸它,走融會貫通之路。我是在掌握金文和簡帛書差異的基礎上,用金文的筆法來融會簡帛書,把掌握金文的用筆作為學習簡帛書的切入點,同時在文字取法上避繁就簡,摒棄過于生僻結字的簡帛書,形成了當下這種帶有簡帛書意趣的大篆書風。
寫篆書并非高不可攀。記得上一屆展覽前,我曾經建議寫其他書體的作者不妨寫寫篆書,找找新感覺。有寫行草或隸書的作者嘗試之后,不僅入展還有獲獎的。這說明參與的熱情很重要,但冷靜應對也是必須的。畢竟寫篆書投到篆書展上不同于投到綜合性展覽上,還是要專業一點、講究一點。具體說,首先是文字關,篆書作品的字數盡量不要太多,如果非要寫長篇條屏之類的,文字出處要反復查準,避免硬傷;其次是風格取向,取法既要有來路,又盡量不與現有的一些樣式趨同;第三是講究筆法,我反復強調“寫”篆書不是“畫”字,要有筆法書寫的過程和韻味,書寫味道是最高雅的,也是有難度的。至于作品形式方面適度即可。這次尺幅長度回歸到八尺內,應該是有足夠的表現空間。我們期待著在河南舉辦的全國第二屆篆書展上有更多的好作品出現。
(編輯:單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