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獲獎有感
中國和世界的關系是什么?中國以什么形象獨立于世界之林?當中國作家莫言獲得今年諾貝爾文學獎時,一個曾在國人心中被淡忘的信念,今天又在心目中明朗起來。記得,當年吳作人先生曾在對筆者談及中國畫發展時指出:“越是民族性的藝術就越具世界性?!边@簡單的論斷,卻是深刻地闡明了民族性與世界性的關系。
國際輿論普遍認為,莫言的作品是將獨特性與世界性相結合而產生的藝術魅力,同時說明了無國界的審美共識。對世界而言,我們任何一種文化現象或者一門藝術,獨特性就是其不可替代的特色。無論任何藝術形式,越是植根于民族傳統深厚土壤的,才越能夠征服世界,也只有那些貼近實際、貼近生活的作品,才能引發異國人民的共鳴。莫言的獲獎,再一次證實了這一論點。
前日,電視新聞中報道中央芭蕾舞團《天鵝湖》在日內瓦大劇院演出,1500個座位的大廳座無虛席。中芭團的青年演員們用優雅的舞姿深情演繹了柴可夫斯基筆下凄美動人的愛情故事,高難度的技巧發揮和東方人的藝術語言征服了歐洲觀眾,贏得了經久不息的熱烈掌聲。一位觀眾說:真沒想到中國人能把西方文藝研究得這么到位,理解得如此深入。于是乎筆者想到,50多年來,《天鵝湖》已經在中國家喻戶曉,這次演出的成功,進一步說明普遍性與獨特性的辯證關系,即獨特性又以普遍性作基礎而傳播、發展,不斷衍生。
“一條小路曲曲彎彎細又長,一直通往迷霧的遠方,我要沿著這條細長的小路,跟著我的愛人上戰場,紛紛雪花掩蓋了他的足跡,沒有腳步也沒有歌聲……我要變成一只伶俐的小鳥,一直飛到愛人的身邊,……”
《小路》是蘇聯衛國戰爭時期一首歌曲,它描寫一個青年女青年對愛人的思念。歌曲是小調,圓舞曲節拍,緩慢而含淡淡的憂傷,深情洋溢的節奏鼓舞著正義必然戰勝邪惡的信心。這首歌在我國曾唱遍長城內外,其流行程度遠遠超過蘇聯。前些年我國一個音樂家代表團到俄羅斯、烏克蘭演出,當代表團員唱起這首歌時,當地有一些專家和觀眾卻不知道這首歌。這一實例告訴我們,普遍性的藝術,仍然離不開具體的生存空間和土壤。
我們的傳統書法藝術,根在中國,源遠流長五千年,這是一種文化的獨特性。但是我們也應清醒地看到,這一獨特性藝術到目前為止,在世界范圍內不具有普遍性的認同和發展。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現代化建設迅猛發展。文化出現了空前的繁榮,世界范圍內出現了重新認識、了解和學習中國文化的熱潮。中國作家的作品可譯介到國外,中國文學與世界文學也出現了前所未有的頻繁互動與交叉影響,偏偏關注書法藝術的交流少之又少。如果說外國人了解中國書法有難度,這是事實,我們無法回避,也無須自欺欺人。翻開這么多年來所有大型國際書法交流的作品集,書法交流狀態一目了然,除日、韓等亞洲國家有人在研究創作書法外,其余世界各地來交流參展的都是走出去又回來的中國人,其創作實力水平與內地相比相距甚遠,且大多是小團體甚至個人行為。因此,我們有理由加快推廣書法藝術的腳步,不斷創作出能夠彪炳時代的中國書法藝術。
(編輯:單鳴)